橘化为枳的成语故事


橘化为枳

拼音jú huà wéi zhǐ

基本解释比喻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坏。

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橘化为枳的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外交家晏婴,因为个子矮小,相貌丑陋,经常遭到别人的歧视。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故意羞辱说齐国人都是贼,晏婴认真地说:“橘树生长在淮南能结橘子,移到淮北结的果实就变成枳子了。”楚王无话可说。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橘化为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成竹在胸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朝升暮合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8卷:“若有得一两二两赢余,便也留着些做个根本,而今只好绷绷拽拽,朝升暮合过去,那得赢余。”
突如其来 《周易 离》:“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地。’”
心悬两地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103回:“怎奈此时是惊弓之鸟,又是心悬两地,记念着前山池大鬓,不知胜负如何。”
蚍蜉撼树 唐 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正道直行
毫不动摇 毛泽东《愚公移山》:“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杨成武《层层火阵烧野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粉碎日寇‘驻屯清剿’的斗争中,冀中人民的天才创造——地道战,大显神威。”
不存不济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七卷:“不存不济,香肌瘦损,教俺萦方寸。”
慈乌返哺 元·无名氏《薛苞认母》第二折:“常言道马有垂缰。犬有那展草,踹踏街心慈乌反哺。”
把臂徐去
拔宅上升 宋 李昉《太平广记》第14卷引《十二真君传 许真君》:“真君以东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于洪州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
忠君报国 元·郑光祖《伊尹耕萃》第二折:“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济世安民,忠君报国,乃是男儿所为。”
虚舟飘瓦 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方船济乎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者,必无怨色。”
高风伟节 清·汪琬《耒虞先生年谱后序》:“先生暮年虽复见扼于用事者,屏置海外以殁,而高风伟节讫今传述于吴越人士之口。”
置之死地而后快 宋 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前庭悬鱼 《后汉书·羊续传》:“续敝衣薄食,车马蠃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乃出前所县者,以杜其意。”
艳如桃李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
平平泛泛
重岩迭嶂
欢迸乱跳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匀出你们欢迸乱跳这俩去买瓦,留下房上滚下来的合炉坑里掏出来的那俩先把这院子破瓦拣开。”
树大招风 明 吴承恩《西游记》:“这正是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名垂百世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浮生一梦 唐·李咸用《早秋游山寺》:“至理无言了,浮生一梦劳。清风朝复暮,四海自波涛。”
凤管鸾箫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六回:“听一派凤管鸾箫,见一簇翠围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