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裘负薪的成语故事

拼音pī qiú fù xīn
基本解释裘:皮毛衣服。穿着裘褐,背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洁的隐士。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书虚》:“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披裘负薪的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最小的儿子延陵季子姬札经常出使各国,见识广博,名气很大。他出使齐国时在路边发现一块金子,叫路边砍柴人去拣。没想砍柴人说我五月天还披着皮袄,背柴禾,像那种拣金子的人吗?延陵季子感到遇到高人而非常惭愧。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披裘负薪)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干二净 | 清 李汝珍《镜花缘》:“他是‘一毛不拔’,我们是‘无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净,看他如何?” |
华不再扬 | 晋·陆机《短歌行》:“时无重至,华不再扬。” |
月盈则食 | 《周易 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
石破天惊 | 唐 李贺《歌诗集 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不懂装懂 | 王朔《我是你爸爸》:“我妈也比他强呵,起码不像她不懂装懂。我最恨不懂装懂像她那样的老师。” |
形影自吊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诚》:“父自讷去,妻亦寻卒;块然一老鳏,形影自吊。” |
刻骨镂心 | 孙犁《秀露集 戏的梦》:“我见到和听到的,亲身体验到的,甚至刻骨镂心的,是另一种现实,另一种生活。” |
西窗剪烛 | 唐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拿粗夹细 | |
惊心裂胆 | 茅盾《子夜》:“他来上海也已经有两三天了,然而在前线炮火中的惊心裂胆,以及误陷入敌阵被俘那时候的犹疑委屈,还不曾完全从他脑膜上褪去。” |
风行一世 | 胡適《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只有那‘明心见性,不立文字’的禅宗,仍旧风行一世。” |
杯觥交错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回:“五位客各跟家人到了。序齿而坐,潜斋孝移相陪,杯觥交错。” |
必恭必敬 | 《诗经 小雅 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
恶龙不斗地头蛇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
扳龙附凤 | 南朝·梁·沈约《宋书》志第十二乐四:“弹琴鼓瑟,聊以自娱。陵云登台,浮游太清。扳龙附凤,日望身轻。” |
货赂大行 | 宋·刘攽、刘恕等《〈魏书〉目录序》:“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 |
凤歌鸾舞 | 宋·赵善括《醉蓬莱》词:“桂子兰孙,凤歌鸾舞,介我公眉寿。” |
旬月之间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赐传》:“旬月之间,并各拔擢。” |
钟鼎之家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
百家诸子 | 晋·常璩《华阳国志·梓橦人士》:“自五经四部、百家诸子、伎艺算计、卜数医术。” |
静观默察 |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
祥云瑞彩 | 明·无名氏《鱼篮记》第四折:“你看俺佛门现万道金光,满天现祥云瑞彩也。” |
千磨百折 | 清·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人怀忠愤,如报私仇,千磨百折,有进无休。” |
摧山搅海 | 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二折:“到来日战鼓连天,喊声振地,猛烈神摧山搅海,连珠炮有似轰雷。” |
纲挈目张 | 清 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于是南北并举,纲挈目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