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当十的成语故事

拼音yòng yī dāng shí
基本解释比喻以寡敌众。
出处宋 陈善《扪虱新活 张巡杀爱妾刘昌斩孤甥》:“君以孤城,用一当十,何以能守?”
暂未找到成语用一当十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用一当十)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扬汤止沸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典略》:“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
绵里藏针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当日说知心,绵里藏针。” |
不欢而散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众客咸不欢而散。” |
举首加额 | 宋·司马光《谕若讷》:“上乃飞白‘安静’二字,以赐若讷,若讷然后举首加额,受而藏之。” |
有闻必录 | 清 张春海《宦海》第11回:“在下做书的更不便无端妄语,信口雌黄,不过照着有闻必录的例儿,姑且的留资谈助。” |
出词吐气 | 宋·苏轼《送水丘秀才序》:“水丘仙夫,治六经百家说为歌诗,与扬州豪俊交游,头骨硗然,有古丈夫风。其出词吐气,亦往往惊世俗。” |
刖趾适履 | 三国 魏 鱼豢《魏略》:“刖趾适履,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 |
野无遗才 | 《魏书·阳尼传》:“举贤良,黜不肖,使野无遗才,朝无素餐。” |
硁硁之信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6回:“主公犹执硁硁之信,隐忍不言。” |
言行不一 | 《逸周书 官人》:“言行不类相似,始终相悖。” |
乐天任命 | 郑振铎《止水的下层》:“像这样乐天任命的民族,我们将如之何呢?” |
朱唇皓齿 | 战国楚·屈原《大招》:“朱唇皓齿,嫭以姱只。” |
计穷势蹙 | 《元史·陈天祥传》:“深既不能制乱,反为乱众所制,军中乏粮,人自相食,计穷势蹙,仓黄退走,土兵随击,以致大败。” |
云中仙鹤 | 清·龚自珍《定风波》词:“自古畸人多性癖,奇逸,云中仙鹤怎笼来?” |
低头哈腰 | 陆文夫《荣誉》:“‘请说吧,请说吧。’检验员低头哈腰的,‘别说一件,就是十件我也不推辞。’” |
名不符实 | 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 |
股肱之臣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但叔詹乃吾股肱之臣,岂可去孤左右?” |
量才录用 | 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凡所擘划利害,不问何人,小则随事酬劳,大则量才录用。” |
蔽聪塞明 | 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二是对于现实要‘蔽聪塞明’,麻木冷静,不受感触。” |
断然不可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景清道:‘贤侄,此事断然不可。’” |
微文深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使治主父偃及治淮南反狱,所以微文深诋,杀者甚众。” |
上下翻腾 | |
众星拱极 | 《魏书 卢水胡沮渠蒙逊传》:“有土者莫不跨峙一隅,有民者莫不荣其私号,不遵众星拱极之道,不慕细流归海之义。” |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 老舍《骆驼祥子》:“六十九岁的人了,反倒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教一群猴儿王八蛋给吃了。” |
碧瓦朱檐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4回:“雕梁画栋,碧瓦朱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