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不就的成语故事


高低不就

拼音gāo dī bù jiù

基本解释就:成。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因此高低不就,把女儿直挨到一十八岁,尚未许人。”


暂未找到成语高低不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高低不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清一色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而且他[佘小观]赌品甚高,输得越多心越定,脸上神色丝毫不动。又欢喜做‘清一色’。所以同赌的人更拿他当财神看待。”
蹦蹦跳跳 老舍《正红旗下》:“大黄狗马上活跃起来,蹦蹦跳跳地跑前跑后。”
暗中摸索 唐 刘餗《隋唐嘉话》中卷:“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何逊)、刘(刘孝绰)、沈(沈约)、谢(谢眺),暗中摸索着,亦可识之。’”
低低切切 清·林觉民《与妻书》:“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芒芒苦海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泪如泉涌 唐 刘损《愤惋诗》:“莫道诗成无泪下,泪如泉滴亦须干。”
强嘴硬牙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花永喜娘们,胆大心尖,强嘴硬牙,老花说不过她,干仗总是吃败仗。”
急公近利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随方逐圆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8回:“和光混俗,惟其利欲是前,随方逐圆,不以廉耻为重。”
随声是非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岂不哀哉。”
暮景桑榆 三国 魏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南朝 梁 萧统《文选 刘铄〈拟古二首〉》:“愿垂薄暮景,照妾桑榆时。”
六阳会首 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对着众官人在此,我这一去,若有些儿差失呵,我输我这六阳会首。”
相待如宾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
丑人多作怪 茅盾《叩门》:“是你这工于吠影吠声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却只给人们一个空虚!”
昼干夕惕 语出《易·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风雨晦冥 《元史·世祖纪一》:“乙巳迟明,至江岸,风雨晦冥,诸将皆以为未可渡,帝不从。”
纵风止燎 隋 王通《中说 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顽铁生光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4回:“俗语道得好:运去黄金减价,时来顽铁生光。”
曹社之谋 《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
夜行被绣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半涂而废 参见“半途而废”。
资怨助祸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闭口捕舌 《晋书 张玄靓传》:“旋谓基曰:‘綝击其东,我等绝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闭口捕舌也。’”
枕石嗽流 明·唐顺之《送彭通判致仕序》:“故曰去就有二途而仕隐无两道,苟徒枕石嗽流,嘲弄烟月以为旷达,而曰世与我既相违矣,则余又何敢以此望君,且非君所以自待也。”
出丑放乖 元·耶律楚材《为石壁寺请信公庵主开堂疏》:“窃以达磨昔年,莽卤截鹤续凫;天宁今日,颟顸证龟作鳖,可怜弄七成拙,不免出丑放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