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口同辞的成语故事

拼音yì kǒu tóng cí
基本解释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
出处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暂未找到成语异口同辞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异口同辞)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举目无亲 | 唐 薛调《刘无双传》:“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戚,未知托身之所。” |
人财两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可怜张李二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 |
囊萤照书 | 《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实话实说 | 张恨水《夜深沉》第30回:“我实话实说,您两只眼睛不方便,就得早早有个儿媳妇来伺候着。” |
得不酬失 | 《后汉书·西羌传论》:“军书未奏其利害,而离叛之关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劳。” |
偏乡僻壤 | 孙中山《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 |
泪下如雨 | 《敦煌变文集 搜神记》:“姑忆念新妇,声彻黄天,泪下如雨。” |
爱理不理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9回:“黄二麻子爱理不理的,问他什么事。” |
克己慎行 | 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
凿空指鹿 |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指鹿为马。’” |
恬不为怪 | 东汉 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 |
折冲厌难 | 汉·马融《延光四年日蚀上书》:“必得将兼有二长之才,无二短之累,参以吏事,任以兵法,有此数姿,然后能折冲厌难,致其功实,转灾为福。” |
牵强附合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67卷:“后来诸公解,只是以己意牵强附合,终不是圣人意。” |
日下无双 | 汉 刘珍《东观汉记 黄香传》:“读所未尝见书,谓诸王曰:‘此日下无双江夏黄童也。’” |
毛骨森竦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觉毛骨森竦。” |
短衣匹马 | 唐·杜甫《曲江》:“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
功劳汗马 | 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子父全忠不到头,功劳汗马一时休。” |
枉费心思 | 柔石《二月》:“萧先生实在可以佩服,不过枉费心思。” |
珠履三千 | 唐·李白《江上赠窦长史》:“不同珠履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 |
山陬海澨 |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澨,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
勃然不悦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慎子勃然不悦曰:‘必则滑厘所不识也。’” |
真伪难辨 | 巴金《“文革”博物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伪难辨的大混乱,还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
积财吝赏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吾为汝御后,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 |
岁在龙虵 | |
大事已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