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天扑地的成语故事

拼音xiān tiān pū dì
基本解释掀起天,扑打地。比喻专权跋扈,气焰嚣张。
出处宋·陈亮《与章德茂侍郎》:“老秦掀天扑地,只享十六年之安。”
暂未找到成语掀天扑地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掀天扑地)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胆小如豆 | 《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们中国的官员,胆小如豆,莫说见着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惊得发慌,就是见了一个没辫子的光棍,手里提着一根赶狗棒,也要害怕起来。” |
肝心涂地 | 唐·陈子昂《谢衣表》:“臣万死骷骨,垂配蒙荣,载战载殒,肝心涂地。” |
诞谩不经 |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六:“古今传记《拾遗记》、《东文朔外传》之类,悉诞谩不经。” |
艳紫妖红 | 《渚山堂词话》卷二引元·白朴《玉耳坠金环》曲:“肯羡狂蜂殢蝶,艳紫妖红。” |
风驰电击 | 《六韬 龙韬 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击,不知所由。” |
包举宇内 | 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老鼠过街 |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三国·魏·曹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 《文选 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 |
七舌八嘴 | 丁玲《奔》:“茶馆里又围了许多人,都把他们当做谈话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没有一句话可以暂时使他们宽心一下。” |
没巧不成话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自古道:‘没巧不成话。’这妇人手里拿叉杆不牢,失手滑将倒去,不端不正,恰好打在那人头巾上。” |
豺狼横道 | 《汉书 孙宝传》:“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
心向往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
目濡耳染 |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潜踪蹑迹 | 明·徐元《八义记·锄麑触槐》:“听得谯楼鼓二更,是我潜踪蹑迹,欲刺权臣。” |
不知所厝 | 晋·庚亮《让中书令表》:“忧惶屏营,不知所厝。” |
燕啄皇孙 | 东汉·班固《汉书·孝成赵皇后传》:“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
鼷腹鹪枝 | 《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
见骥一毛 | 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 |
食不二味 | 《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
鱼烂取亡 | 梁启超《中国国债史》:“即微外国债主之干涉,而鱼烂取亡之气象,犹岌岌不可终日也。” |
盛筵必散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 |
真伪难辨 | 巴金《“文革”博物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伪难辨的大混乱,还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
研精静虑 |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研精静虑,贞观厥美。怀秋成章,含笑奏理。” |
目睫之论 | 宋·陈善《扪虱新话·扬子<法言><太玄经>》:“雄作《太玄》以拟《周易》,或者比之吴楚谮王,顾非伪乎,此目睫之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