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词造意的成语故事

拼音qiǎn cí zào yì
基本解释同“遣辞措意”。
出处吴晗《学习集·葬花诗和<白头吟>》:“虽然文字不同,但遣词造意,却是有一脉相通之处的。”
暂未找到成语遣词造意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遣词造意)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伸手不见五指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4卷:“只听得一阵风过处,天昏地黑,鬼哭神嚎,眼前伸手不见五指,一时晕倒了。” |
密密层层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回:“见那天罗地网,密密层层,各营门提铃喝号,将那山围绕的水泄不通。” |
鬼设神使 | 宋·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词:“鬼设神使,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
浓装艳抹 |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大姑娘却浓装艳抹,体态轻盈的靠在寝宫门口。” |
风木之悲 | 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 |
吊死问疾 | 汉 晁错《论贵粟疏》:“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
先人夺人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赵盾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 |
亲昵亡间 | 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 |
裁长补短 | 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下卷:“安道诗虽嫩弱,有清上之句。裁长补短,袁彦伯之亚乎?” |
反反覆覆 | 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人治一家一国,尚且有照管不到处,况天下之大,所以反反覆覆说,不是大著个心去理会,如何照管得。” |
哀告宾服 | 元 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 |
三日新妇 | 《梁书·曹景宗传》:“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遭此邑邑,使人无气。” |
千恩万谢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四回:“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
隔年皇历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0回:“隔年的皇历,好一本子冷帐,闲着手要捉虱子,没工夫去揭他了。” |
不虞之隙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这日不知为何,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 |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指日誓心 | 唐·李德裕《〈异域归忠传〉序》:“惟嗢没斯精诚上达,天诱其衷。拔自狼居之山,愿拜龙颜之主,封章沥恳,指日誓心,不夺之诚,介如石矣。” |
一无所闻 | |
一言九鼎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飒爽英姿 | 清 黄遵宪《题黄佐廷赠尉遗像》诗:“不将褒鄂画凌烟,飒爽英姿尚凛然。” |
利口捷给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
慧心灵性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虽是乡间女儿,露着慧心灵性,温柔不俗。” |
率土同庆 | 唐 白居易《贺上尊号后大赦天下表》:“臣某言:伏奉七月十三日制书,大赦天下,跪捧宣布,蹈舞欢呼,自天降休,率土同庆。” |
剥极则复 |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抑闻大《易》之义,剥极则复,否极则泰。吾中国今日之弱,岂犹未极耶?思之思之。” |
精神涣散 | 汉·焦延寿《易林》第14卷:“精神涣散,离其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