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烛其奸的成语故事

拼音dòng zhú qí jiān
基本解释洞烛:洞察;洞悉。看透对方的阴谋诡计。形容观察力强;看问题敏锐。
出处《明史 董传策传》:“(严)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
洞烛其奸的典故
明朝嘉靖时期,奸相严嵩专权,朝廷里尽是他的党羽,这些人上下勾结、狼狈为奸。松江府华亭县董传策上书弹劾严嵩,希望嘉靖皇帝洞烛其奸,消除朋党。昏庸的嘉靖听不进忠言,将董传策打入大牢,发配云南。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洞烛其奸)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海水不可斗量 | 《淮南子·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炎黄子孙 | 王朔《浮出海面》:“我和她对视一会儿,承认:‘那倒也是,炎黄子孙嘛。’” |
应机立断 | 汉·陈琳《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 |
世道人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5回:“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些须。” |
尾大不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
自我安慰 | 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我看没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根据。” |
高处不胜寒 |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士为知己者死 | 《战国策 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
弦外遗音 |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
弃甲曳兵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心焦如焚 | 叶圣陶《线下·游泳》:“田先生本已心焦如焚,听见了这些话,也不问是谁,严正地呵斥道:‘人家危险的时候,你们还说这样的冷话!’” |
凤皇于蜚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懿仲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凰于蜚,和鸣锵锵。’” |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浮花浪蕊 | 唐 韩愈《杏花》诗:“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
百废具作 | 清 管同《恩县四女祠碑》:“阳湖孙使君督粮山东,起痿瞭矇,百废具作。” |
取信于民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 |
磨刀擦枪 | 李晓明《平原枪声》:“红枪会的人个个赤膊卷腿,磨刀擦枪,横眉瞪眼地注视着马英。” |
含章挺生 | 晋·左思《蜀都赋》:“王褒炜烨而秀发,扬雄含章而挺生。” |
千秋万古 | 唐·刘希夷《公子行》:“百年同谢西山日,千秋万古北邙尘。” |
云龙风虎 | 《周易 乾》:“云从龙,风从虎。” |
修好结成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九年》:“楚子使公子辰如晋,报钟仪之使,请修好结成。” |
撮科打閧 | |
桀敖不驯 | 茅盾《追求》:“学生们侮辱师长,如此桀敖不驯,即使现在不入‘西歪’,将来要做‘西歪’也是难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