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不相识的成语故事

拼音sù bù xiāng shí
基本解释向来不认识。素:平时;识:了解。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瑁传》:“及同郡徐原,爱居会稽,素不相识,临死遗书,托以孤弱。”
素不相识的典故
三国时期,吴国人陆逊的弟弟陆瑁性情豪爽,心地善良,同郡的徐厚和他一样为人耿直,虽与他素不相识,但非常仰慕他的为人,临终时留下遗书,把儿女托付给陆瑁。陆瑁待他们如同自己的亲骨肉,让他们受良好的教育。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素不相识)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游骑无归 | 明 王畿《答吴悟斋书》:“文公分致知格物为先知,诚意正心为后行,故有游骑无归之虑。” |
璧合珠连 | 唐 杨炯《公卿以下冕服义》:“然则皇王受命,天地兴符,仰观则璧合珠连,俯察则银黄玉紫。” |
而立之年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畏葸不前 | 《清史稿 高宗纪二》:“丁卯,以扈从行困畏葸不前,褫丰安公爵、田国思侯爵,阿里衮罢领侍卫内大臣。” |
逢年过节 |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40回:“逢年过节,老太太时常想念,不过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
进善惩恶 | 唐·白居易《除武元衡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弼违救失,不以尤悔为虑;进善惩恶,不以亲雠自嫌。” |
司马昭之心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
潘鬓沈腰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步步娇》:“拼得个潘鬓沈腰,摇落悠悠千里。” |
投井下石 |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头昏眼花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一气气得头昏眼花,饮食多绝了。” |
擿伏发隐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莅任之后,擿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尻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
泪如泉涌 | 唐 刘损《愤惋诗》:“莫道诗成无泪下,泪如泉滴亦须干。” |
面谀背毁 | 宋·陈文蔚《双溪书院揭示》:“惟自近世以来,朋友道弊,群居之时,笑侮戏谑,面谀背毁,善不相告,失不相正。” |
两世为人 | |
男盗女娼 | 明 谢谠《四喜记 天佑阴功》:“眼前之报,男盗女娼,灭门绝户,日后之报。” |
变脸变色 | 《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那知李尚尚一听,就变脸变色地发起脾气来。” |
无声无臭 | 《诗经 大雅 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
星离雨散 | 唐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当筵意气凌九宵,星离雨散不终朝。” |
悬鼗建铎 | 语出《淮南子·泛论训》:“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鼗,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鼗。” |
昧地谩天 | 金侯善渊《酹江月》词:“昧地谩天,多能已会,以巧翻为拙。” |
挑精拣肥 | 张爱玲《郁金香》:“人家好好的小姐你就挑精拣肥的,成天的跟丫头们打打闹闹,我的脸都给你丢尽了!” |
虎穴得子 | 明·郎瑛《七修类稿·佛顶菊》:“先生之作,诚可谓虎穴得子矣!” |
玉润冰清 | 宋·曾巩《荔支》诗之二:“玉润冰清不受尘,仙衣裁剪绛纱新。” |
两般三样 | |
燕语莺呼 | 明·无名氏《浣花溪》第三折:“狂蜂浪蝶檐外舞,绿杨堤燕语莺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