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的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

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基本解释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因而误了事。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揠苗助长的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揠苗助长)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太岁头上动土 元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
触目皆是 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移日卜夜 清 钱谦益《黄埔及六十寿序》:“清歌妙舞,移日卜夜。”
狗仗人势 明 李开先《宝剑记》第五回:“他怕你怎的?他怕我狗仗人势。”
箪食壶浆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毫无疑义 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16回:“怎么他毫无疑义,就照五百两一条命算呢?”
百炼成钢 郭小川《保卫我们的党》诗:“点起斗争的烈火,使人在烈火中百炼成钢。”
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这鲁达急急忙忙行过了几处州府,正是‘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雪案萤窗 元·白仁甫《东墙记·楔子》:“小生年长二十五岁,雪案萤窗,苦攻经史,博古通今。”
言行信果 郭沫若《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词:“从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万邦。”
桑榆晚景 宋·苏轼《罢登州谢杜宿州启》:“桑榆晚景,忽蒙收录之恩。”
表面光
贪求无厌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八》:“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竹罄南山 清·感惺《断头台·受献》:“到此是森罗殿上无私款,镜台前明照胆,要把君孽案重重彻里翻,竹罄南山。”
咕咕噜噜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说得很轻,咕咕噜噜听不清什么,尤五有些不耐烦。”
焚香膜拜 明·归有光《唐孺人墓志铭》:“兆多疾,每疾作,孺人辄不食饮,焚香膜拜,以祈福祐。”
强作解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不仁不义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
巧不胜拙 《清史稿·艺术·江之桐传》:“洎乎接刃,则霍然而去。故曰‘巧不胜拙’。”
欣生恶死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8卷:“元始天尊告诸四众:一切众生,贪着有功,欣生恶死。”
窝儿里横
婉言谢绝 曾朴《孽海花》第32回:“幸亏英相罗士勃雷婉言谢绝,否则一个女儿受了两家茶,不特破坏垂成的和局,而且丧失大信。”
闲居无聊 清·孔尚任《桃花扇·侦戏》:“昨闻侯生闲居无聊,欲寻一秦淮佳丽,小弟已替他物色一人,名唤香君。”
蹈仁履义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论安老爷这个人蹈仁履义,折矩周规,不得不谓之醇儒。”
抚孤恤寡 明·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守经行权,各有其时,抚孤恤寡,存乎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