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的成语故事

拼音céng jǐ hé shí
基本解释曾:曾经;几何:多少;时:时间。才过了多少时间。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出处宋 赵彦端《介庵词 新荷叶》词:“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
暂未找到成语曾几何时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曾几何时)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火热水深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
长此以往 | 鲁迅《书信集 二五六 致张廷谦》:“倘长此以往,恐怕要日见其荒凉。” |
相去几何 | 《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
字挟风霜 | |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 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
袅袅余音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诸君听小子讲书,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袅袅余音哩。” |
与狐谋皮 | 《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 《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
傲霜枝 | 宋 苏轼《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愁颜赧色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0回:“宋江、卢俊义出内,卸了公服檏头,上马回营,面有愁颜赧色。” |
饮冰食檗 | 唐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
鹤骨霜髯 | 宋·苏轼《赠岭老人》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
良师诤友 | |
托之空言 | 汉 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 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
成者为王,败者为贼 | 鲁迅《华盖集续编·谈皇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乱世时,‘成者为王,败者为贼’,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许多个照例做平民。” |
滴里耷拉 | |
趁虚而入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0回:“如今百病趁虚而入。” |
澄神离形 | 康有为《大同书》绪言:“吾朝夕拥书于是,俯读仰思,澄神离形,归对妻儿,慹然若非人。” |
柴毁灭性 | 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 |
瞻前虑后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只顾得眼前一点,不晓得瞻前虑后。” |
磨砥刻厉 | 明·李东阳《成斋记》:“学必穷日夜磨砥刻厉,久而后有得焉。” |
朱弦三叹 |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
九仞一篑 | 《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乐往哀来 | 汉·张衡《思玄赋》:“惟盘逸之无瞋兮,惧乐往而哀来。” |
富贵功名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2回:“富贵功名,吾与兄自有,何必拘拘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