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成语故事

拼音gōng shuō gōng yǒu lǐ,pó shuō pó yǒu lǐ
基本解释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
出处朱自清《公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
暂未找到成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故步不离 | 清·张履祥《与陈乾初书》:“学者凡事执一时之偶见,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无所进步,是以故步不离耳。” |
私心自用 | 清·王韬《瓮牖余谈·西历缘起说》:“乃其后诸王竟私心自用,随意加减年日之多寡。” |
葵藿倾阳 |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
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 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23回:“一切都得看他的眼色行事,外人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
添砖加瓦 | |
各奔前程 | 元 无名氏《张协状元 贫女乞食回乡》:“方信相逢不下马,也须各自奔前程。” |
疾雷不及塞耳 | 《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贼头鬼脑 |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太太,这个外国人贼头鬼脑,我总疑着他。” |
恐遭物议 | 《梁书·谢几卿传》:“时左丞庚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并肆诞纵,或乘露车历游郊野,既醉则执铎挽歌,不屑物议。” |
朝兢夕惕 | 宋·朱熹《戊申封事》:“尚当朝兢夕惕,居安虑危,而不可以少怠。” |
为非作歹 |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我且拿起来,只一口将他吞于腹中,看道可还有本事为非作歹哩。” |
刘郎前度 | 南朝 宋 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归来已是晋代。后刘等重访天台山,旧踪渺然。 |
烟销灰灭 | 元·刘祁《〈归潜志〉序》:“向日二十余年间所见富贵权势之人,一时煊赫如火烈烈者,迨遭丧乱,皆烟销灰灭无余。” |
大可不必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如今要再去学那下马冯妇,也就似乎大可不必了。” |
贯穿古今 | 宋·洪迈《夷坚丙志·赵和尚》:“至于贯穿古今,精练吏事,于天下文官实为第一。” |
摊书拥百城 | |
诟龟呼天 | 《浅论儒家的孝道·再兴国学》:“八十多年前,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诟龟呼天。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 |
鼻青额肿 |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只有十多岁的娃娃们不知利害,不肯就范,但愿经过几回鼻青额肿的教训后,才不再作超越父母社会级别的轻举妄为。” |
才秀人微 |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
扶困济危 | 柳洲《风雨桃花洲》:“李大树在二虎子心目中,已成为自己所不及的、不畏强暴、扶困济危、本领高强的英雄。” |
目瞪口结 | 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
消除异己 | 毛泽东《蒋介石在挑动内战》:“这样的敌我倒置,真是由蒋介石自己召供,活画出他一贯勾结敌伪,消除异己的全部心理了。” |
眼意心期 | 唐·韩偓《青春》诗:“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
覆公折足 | 《周易·鼎》:“鼎折足,覆公餗。” |
尊古蔑今 |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比十八妖魔辈,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称霸文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