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趋西步的成语故事


东趋西步

拼音dōng qū xī bù

基本解释谓相背而行。

出处汉·焦赣《易林·比之损》:“二人异路,东趋西步,千里之外,不相知处。”


暂未找到成语东趋西步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东趋西步)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宋史·邓绾传》:“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草木愚夫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70回:“料你不过草木愚夫,识得什么天时人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朱自清《公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
词约指明 汉·桓宽《盐铁论·水旱》:“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
鸣冤叫屈 巴金《<探索集>后记》:“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
人满为患 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一:“客栈小,已经人满为患。”
寒腹短识 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官逼民反 清 魏源《圣武记》第九卷:“初教匪起事,皆以官逼民反为词。”
转喉触讳 唐·韩愈《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观者如堵 西汉 戴圣《礼记 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门墙桃李 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海纳百川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违天悖人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八卷:“若浚此举违天悖人,可取浚头归苗傅,不然,一有退缩,悉以军法从事。”
死无对证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
隔世之感 宋 范成大《吴船录下》:“发常州,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于道,恍然如隔世焉。”
悬崖绝壁 方纪《三峡之秋》:“爬上悬崖绝壁,听见虎豹的叫声。”
指一说十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0回:“如今把他的锁扭开,明日未必不指一说十,讲那‘走了鱼儿是大的’话。”
吊民伐罪 《宋书 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称体裁衣 明·杨基《初春诗》:“踏青鞋袜平头制,试暖以上称体裁。”
福过祸生 《宋书·刘敬宣传》:“今此杖节,常惧福过祸生,实思避盈居损,富贵之旨,非所敢当。”
龙翔凤翥 清·顾炎武《杭州》诗:“宋世都临安,江山已失据。犹夸天目山,龙翔而凤翥。”
贼夫人之子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伯俞泣杖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弥天亘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允曰:‘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
百败不折 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百败而不折者,诚有以合于天人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