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骊得珠的成语故事


探骊得珠

拼音tàn lí dé zhū

基本解释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

出处清 陈其元《庸闲窄笔记 蒋振生书法论》:“如探骊得珠,觉前贤纷纷议论,均为饶舌矣。”


探骊得珠的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 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探骊得珠)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唯物主义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
违强陵弱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唯仁者能之,违强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
高情逸态 明·汤显祖《紫钗记·谒鲍述娇》:“资质秾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
神魂撩乱 宋·杨泽民《夜游宫》:“致得心肠转。教令得神魂撩乱。”
面从背言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
道弟称兄 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三:“一会儿要和你道弟称兄,一会儿还要骂得欠涅磐出世。”
情不自已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瑞云》:“过一二日,情不自已,修贽复往。”
一块石头落地
道同义合 清·李渔《蜃中楼·婚诺》:“他第三个兄弟钱塘君与我道同义合,相得甚欢。”
省油灯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17回:“你想收别人的礼物万不能!倚仗上司欺属下,罗锅子真是省油灯?”
胸有城府 《旧唐书 李林甫传》:“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
衡门深巷 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三折:“闲岁月衡门深巷,淡衣冠博带宽裘。”
聊以慰藉 鲁迅《“呐喊”自序》:“有时候乃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待月西厢 唐 元稹《月明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有酒胆,无饭力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如今薛蟠本是个怜新弃旧的人,且是有酒胆,无饭力的。”
鳌里夺尊 老舍《骆驼祥子》十四:“大家给他祝寿,他大模大样的承受,仿佛觉出自己是鳌里夺尊的一位老英雄。”
成也萧何败萧何 《警世通言 王娇鸾百年长恨》:“始终一幅香罗帕,成也萧何败萧何。”
前合后偃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
高情远致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高情远致,弟子蚤已服膺;一吟一咏,许将北面。”
生死存亡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
芝艾共焚 《北齐书·文苑传·樊逊》:“复恐迎风纵火,芝艾共焚。”
七窝八代 明·吴承恩《西游记》:“却只怕那水里有甚么眷族老小,七窝八代的都来,我就弄他不过。”
礼士亲贤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礼士亲贤急访求,卑辞枉驾会儒流。”
互不相容
涓埃之力 宋·岳珂《金佗粹编》第九卷:“念臣寒陋无堪,上感圣恩,备员军事,未有涓埃之力,以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