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悬之急的成语故事


倒悬之急

拼音dào xuán zhī jí

基本解释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暂未找到成语倒悬之急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倒悬之急)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孤身只影 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热泪盈眶 姚雪垠《李自成》:“崇祯继续向祖宗祷告,满怀凄怆,热泪盈眶,几乎忍不住要在祖宗前痛哭一场。”
亡猿祸木 《渊鉴类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一老猴忽跃去近邻一家纵火焚屋。里人惧,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脱去。”
鸥鹭忘机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海上之人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记问之学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留有余地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8章:“他们显然具有‘化大事为小事’的用心,为下一步‘打退堂鼓’留有余地。”
涕泗纵横 宋 王禹偁《谢加朝请大夫表》:“非小臣稽古之力,乃陛下好文之心,涕泗纵横,乱于縻绠。”
钟鸣鼎食 唐 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霜露之思 《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急公好义 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使急公好义者信从,而吝啬顾钱者不得不听。”
弄神弄鬼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如今乐了十年,不知怎么弄神弄鬼,求了主子,又选出来了。”
效死弗去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效死而民弗去。”
十年磨剑 唐 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抹月秕风 宋·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贫家何以娱客,但知抹批风。”
砥节励行 《孔丛子·公仪》:“鲁人有公仪休者,砥节励行,乐道好古,恬于荣利,不事诸侯。”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北史·吐谷浑传》:“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也。”
纳污藏秽 宋·叶适《东嘉开河记》:“故大川浅不胜舟,而小者纳污藏秽,流泉不来,感为疠疫,民之病此,积四五十年矣。”
恤近忽远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才貌兼全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高赞见女儿人物整齐,且又聪明,不肯将他配个平等之,定要拣个读书君子、才貌兼全的配他,聘礼厚薄到也不论。”
馔玉炊珠 语出《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日渐月染 宋 程珌《丙子轮对札子》:“招之得其地矣,又当各分其屯,无杂官军,盖一与之染,则日渐月染,尽成弃甲之人,不幸有警,则彼此相持,莫肯先进;一有微功,则彼此交集,反戈自戕,岂暇向敌哉。”
涸辙枯鱼 明·张景《飞丸记·怜儒脱难》:“吹嘘一点灵犀热,涸辙枯鱼沐浩波。”
嘴尖牙利
为民除患 南朝·宋·刘彧《与诸方镇及诸大臣诏》:“为民除患,兄弟无复多人,弥应思吊不咸,益相亲信。”
曳兵弃甲 陈毅《过汾河平原》诗:“丘貉古今同一概,曳兵弃甲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