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雪耻的成语故事

拼音bào chóu xuě chǐ
基本解释雪:洗刷;除去。报冤仇;除耻辱;也作“报怨雪耻”。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若先王之报仇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报仇雪耻的典故
东汉末年,孙坚英名天下,袁术封他为破虏将军,任豫州刺史。袁术令孙坚征讨荆州刘表,孙坚大败黄祖,被黄祖的部下吕公的箭手射死。孙坚的儿子孙策立志要为父报仇雪耻,在张纮的指点下,以江南为根据地,拥有江东六郡。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报仇雪耻)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胸怀大志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
醍醐灌顶 | 《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
流言止于智者 | 《荀子 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
动人心魄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4回:“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 |
尊师重道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
根生土长 |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却不道一般儿根生土长,开花结子,带叶连枝。” |
气壮如牛 | 刘玉民《骚动之秋》第十章:“‘我园艺场是书记的十大台柱子之一!’他会气壮如牛地告诉你。” |
深得人心 | |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 张双林《解读北京人》:“上海人过于讲实惠,讲自家的事,而北京人确实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
呜呜咽咽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看看渐近滩头,只听是水面上呜呜咽咽吹将起来。” |
柔肤弱体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温,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是以难可防护,而易用感慨。” |
搦朽磨钝 | 东汉·班固《答宾戏》:“当此之时,搦朽磨钝,铅刀皆能一断。” |
讽一劝百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
便宜行事 | 宋 叶适《奏议 纪纲四》:“始委张浚以川、陕,而宣抚、处置之名立焉,便宜行事之命出焉。” |
自我标榜 | 金玉舟《赵匡胤》第六章:“又将自己如何尽心侍候,垫钱买药等事一一自我标榜一番,都说给柴守礼听。” |
哀死事生 | 西汉 司马迁《吴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
綦溪利跂 | 战国·赵·荀况《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溪利跂,荀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 |
谄上傲下 | 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所谓‘富贵在天’便是打破地上的权威,不走谄上傲下的路去求不义的富贵。” |
风丝不透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1回:“村庄本不甚大,三百名官兵……团圆周匝,围得风丝不透。” |
厚貌深辞 | 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小娥厚貌深辞,聪明端特,煤炼指跛足,誓求真如。” |
衣丰食饱 | 明·无名氏《群仙朝圣》第二折:“你看他衣丰食饱无闲事,齐念禾词大叫呼,端的是壮观皇都。” |
慎重其事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1回:“某观察却慎重其事的说道:‘这是兄弟始创的一个大公司。’” |
白璧三献 | 见《韩非子 和氏》。 |
凤箫鸾管 | 明·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歌动迎仙,声袅凤箫鸾管。” |
握椠怀铅 | 唐·史承节《后汉大司农郑公之碑》:“今故寻源讨本,握椠怀铅,兼疏本传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