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成语故事

拼音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tóng qì xiāng qiú
基本解释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暂未找到成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尽善尽美 | 西汉 戴圣《大戴礼记 哀公问五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 |
轻手轻脚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吴衙内邻舟赴约》:“忽听得贺司户船中剪刀声响,遂悄悄的轻手软脚,开了窗儿,跨将出去。” |
质疑问难 | 清 徐枋《与曾青藜书》:“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 |
不愧下学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
畏口慎事 | 宋·苏轼《答吴子野书》:“近日始畏口慎事,虽已迟,犹胜不悛也。” |
幸反为祸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遇合》:“任久不胜,则幸反祸。” |
焚骨扬灰 |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
大含细入 | 汉·扬雄《解嘲》:“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
怀山襄陵 |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
亮亮堂堂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4章:“但少安妈收拾的汤清水利,亮亮堂堂的,这现在完全成了个黑山水洞!” |
流落他乡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舍父逃走,流落他乡,撞东磕西,苦哉,阿弥陀佛。” |
昭昭之宇 | 西汉·司马迁《淮南子·精神训》:“甘瞑于太霄之宅,而觉视于昭昭之宇。” |
守株缘木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椽木乎?” |
刚克消亡 | |
莫可名状 | 明 刘基《松风阁记》:“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 |
全狮搏兔 | 曾朴《孽海花》第24回:“他既要来螳臂当车,我何妨去全狮搏兔,给他一个下马威。” |
啮雪餐毡 | 《群音类选 祝发记 分食寄姑》:“信熊掌和鱼怎得兼,便有龙肝凤髓,也只合啮雪餐毡。” |
能文能武 |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汉。” |
指李推张 |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比较》:“临期听比,无指李推张之弊。” |
典册高文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第二卷:“《五代史》:‘黄……。’则典册高文亦用之矣。” |
张脉偾兴 | 《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彊中乾。”杜预注:“气狡愤於外,则血脉必周身而作,随气张动。” |
送暖偷寒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 |
徇国忘家 | 唐·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序》:“至若义感于内,诚动于中,徇国忘家,恤人忧己。” |
无可置喙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8回:“则上下猜疑尽释,谗口无可置喙,身名俱泰,爵位永保,岂不善哉!” |
戎马倥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