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吞蛇噬的成语故事


鲸吞蛇噬

拼音jīng tūn shé shì

基本解释像鲸鱼和蛇一样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出处清·鲁一同《秦论》:“秦人一出其师以挠山东,诸侯莫能支,鲸吞蛇噬,不及百年,天下席卷而入于秦矣。”


暂未找到成语鲸吞蛇噬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鲸吞蛇噬)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臭名远扬 《宋书 刘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恶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臭声远播。”
异途同归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
虑周藻密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三册)第二节:“元诗矫宋流弊,而失于多学晚唐,……然其佳者则婉转惆怅,附物切情,工整而流逸,清新而秀丽,虑周藻密而不涉于粗疏,意深韵远而不失之径直”。
沥胆披肝 唐 黄滔《启裴侍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
溪壑无厌 《南齐书·谢脁传》:“自尔升擢,超越伦伍,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
爱之欲其生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不胫而走 汉 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面如死灰 《淮南子 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逢君之恶 《孟子·告子下》:“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管宁割席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管宁、华歆曾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恬不知耻 宋 吕祖谦《东莱博议 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踔厉风发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常率屈其座人。”
门可张罗 《太平广记》卷一八七引唐·韦述《两京记》:“唐初,秘书省唯主写书贮掌勘校而已,自是门可张罗。”宋·苏轼《次韵杨褒早春》诗:“细雨郊园聊种菜,冷官门户可张罗。”
尺蠖之屈 《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如芒在背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吊民伐罪 《宋书 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否往泰来 唐·林谔《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否往泰来,圣作惠出。”
萧然物外 《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趋吉避凶 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趋吉避凶,儒者之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不然。圣人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吾等问于高明之人,当趋吉避凶。”
及溺呼船 《典略》:“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揎拳捋袖 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二折:“欺良压善没分晓,揎拳捋袖行凶暴。”
三头二面 唐·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折冲之臣 《汉书·王尊传》:“刺讥不惮将相,诛恶不避豪强,诛不制之贼,解国家之忧,功著职修,威信不废,诚国家爪牙之吏,折冲之臣。”
逐浪随波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漂俱灭者亦甚众多。”
黄屋左纛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