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于空言的成语故事


托于空言

拼音tuō yú kōng yán

基本解释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出处元·黄溍《格庵先生赵公阡表》:“道之不行,托于空言,显显赵公,则既有闻。”


暂未找到成语托于空言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托于空言)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逢衣浅带 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逢衣浅带。”
移东补西 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沦肌浃髓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高人胜士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制作楷模》:“或有逸品,皆高人胜士寄兴寓意者,当求之笔墨之外,方为得趣。”
残编断简 宋 欧阳修《论删去正义中讥纬札子》:“残编断简,出于屋壁。”
添兵减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自负其能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正正经经 清·李渔《怜香伴·狂喜》:“哄我正正经经听了半日,只说当真,原来又是说笑。”
花颜月貌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
无名孽火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从脚跟下直透顶门,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
星前月下 元·吕止庵《风入松》套曲:“常欢喜星前月下,休等闲间面北眉南。”
东南半壁 元·施君美《幽闺记·虎狼扰乱》:“金朝那解番狼将,血溅东南半壁天。”
借尸还魂 元 岳伯川《铁拐李》楔子:“岳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体是小李屠,魂灵是岳寿。”
蝇营蚁附 清 顾炎武《与潘次耕札》之二:“吾以六十四之舅氏,主于其家,见彼蝇营蚁附之流,骇人耳闻。”
秀才人情半张纸 明·玩花主人《妆楼记·考试》:“自古道:‘秀才人情半张纸’,聊备一杯水酒,和你作别。”
不通文墨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日暮途远 《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质疑辨惑 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元元之民 汉·贾谊《过秦论》:“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渺无音信 巴金《发的故事 窗下》:“你不能就这样渺无音信地丢开了我,让我孤零零地住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
口不绝吟 《旧唐书·韩愈传》:“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国耳忘家 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当行本色 明·王骥德《曲律·杂论》:“禅道在妙悟,诗道亦然。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送抱推襟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第16卷:“康祺独怪容甫爱少宰旷代之知,复得仪征相国、镇洋制府送抱推襟,殷殷以国土相期待。”
如埙如篪 《诗经·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埙如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