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

拼音zhěn gē dài dàn
基本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出处《晋书 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枕戈待旦的典故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枕戈待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鳞次栉比 | 明 陈贞慧《秋园杂佩 兰》:“自长桥以至大街,鳞次栉比,春光皆馥也。” |
投桃报李 | 《诗经 大雅 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
甘为戎首 |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毋为戎首,不亦善乎。” |
窃窃偶语 | 《金史·唐括辩传》:“每窃窃偶语,不知议何事。” |
轻手软脚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忽听得贺司户船中剪刀声响,遂悄悄的轻手软脚,开了窗儿,跨将出去。” |
心腹大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4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剿,他日养成贼势,难以制伏。” |
重手累足 | 宋·王安石《广西转运使李君墓志铭》:“故所在豪人猾吏,重手累足,以终君去,不敢有所触。” |
子孙后代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2章:“树活皮,人活脸,他金家的子孙后代都成了众人唾骂的对象!” |
先圣先师 | 《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
殊路同归 | 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指在于崇礼义,退财利,复往古之道,匡当世之失。” |
冬扇夏炉 | 东汉 王充《论衡 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
蜉蝣撼大树 | 明刘昌《悬笥琐探恃才傲物》:“汤家公子喜夸诩,好似蜉蝣撼大树。” |
八百姻娇 |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他双瞎,便宜的八百姻娇比并他,也未必强如俺娘娘带破赚丹青画。” |
神动色飞 | 明·王錂《春芜记·宸游》:“妯本巫山神女,适见楚国襄王,资妾往事,遂尔神动色飞。” |
春山八字 | 《剪灯余话·江庙泥神记》:“春山八字争妍媚,姨姨妹妹皆殊丽。” |
折足覆餗 | 《周易·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
赈贫贷乏 | 《新唐书·刘仁轨传》:“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 |
年迈龙钟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墓上,提着我的名字,说我蘧佑年迈龙钟,不能亲自再来拜谒墓道了。” |
道尽途殚 |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 |
繁丝急管 | 唐·韦应物《酒肆行》:“桃花飘俎柳垂筵,繁丝急管一时合。” |
纲纪四方 | 《诗经·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
反侧获安 | 唐·陆贽《奉天遣使宣慰诸道诏》:“昨者改元施令,悔往布新,将反侧获安,则干戈日弭。” |
周穷恤匮 | |
三灾八难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 |
一分一厘 | 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23回:“你若短了一分一厘,怕不全家处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