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

拼音mǎ gé guǒ shī
基本解释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的典故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马革裹尸)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年复一年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每逢闲暇,无非敲枰相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不知人间岁月几何。” |
顺手牵羊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郑玄注:“用右手便。” |
喘月吴牛 | 五代 谭用之《寄王侍御》诗:“喘月吴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 |
众喣漂山 | 《汉书 中山靖王胜传》:“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 |
衣宽带松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一字字更长漏永,一声声衣宽带松。别恨离愁,变成一弄。” |
春色恼人 | 宋·王安石《夜直》诗:“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
不徐不疾 |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
借贼兵,赍盗粮 |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齐所以大破者,以期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赍盗粮者也。” |
大敌当前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
不蔽风雨 | 清·陈瑚《顽潭诗话·无闷谣》:“我有蔽庐,不蔽风雨。” |
高深莫测 | 宋 高似孙《纬略 沃焦山》引《物类相感志》:“沃焦山,东海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测。” |
仓皇无措 |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判土地》:“次日崇之至,值河泛涨,中流失楫,舟人仓皇无措。” |
枉使心机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枉使心机闲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
封官许原 | |
亡国大夫 | 《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 |
衣锦夜游 | 《北史 鹿悆传》:“且衣锦夜游,有识不许。” |
斑斑点点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看周谨时,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 |
痛心刻骨 | 《明史·刘健传》:“臣等遭逢先帝,临终顾命,惓惓以陛下为托,痛心刻骨,誓以死报。” |
百计千心 | 明 陆采《明珠记 授计》:“你爹怜母惜,你爹怜母惜,当时许下偕老鸳衾;到如今,用尽了百计千心,只落得泪珠儿罗衫湿浸。” |
运转时来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至境界不顺,希冀运转时来,偶一推算,此亦人情之常,即使推算不准,亦属无伤。” |
风清月白 | 宋 欧阳修《采桑子》词:“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
废然思返 | 茅盾《追求》:“只有极懦怯的人才是只看见了一块尖石头遂废然思返,这种人是不配有憧憬的。” |
灼背烧项 | 《宋史·朱寿昌传》:“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 |
如醉初醒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黄歇如梦初觉,如醉初醒。” |
济时拯世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列传》:“且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理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