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时拯世的成语故事


济时拯世

拼音jì shí zhěng shì

基本解释济:救助。形容拯济救助时世。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列传》:“且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理哉?”


济时拯世的典故

汉桓帝时期,涿郡人崔骃喜欢研究典籍,写了《政论》议论时政,他认为汉朝经历了350多年,积弊很深,应根据当时情况制定法律,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才能补漏纠错、济时拯世。他的理论在任五原太守时充分得到实践。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济时拯世)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如法炮制 宋 释晓莹《罗湖野录》第四卷:“若克依此书,明药之体性,又须解如法炮制。”
贤妻良母 朱自清《房东太太》:“道地的贤妻良母,她是;这里可以看见中国那老味儿。”
郑人争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
妇人之见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5卷:“男子不听妇人言,我是妇人之见,谁教你句句依我?”
人亡政息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歌舞太平 《南齐书·陈显达传》:“须享尘一静,西迎大驾,歌舞太平,不亦佳哉!”
恩深爱重 京剧《白蛇传》第16场:“素贞与许郎恩深爱重……望求老禅师放他出来,夫妻重聚。”
听其自然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王玉辉也不懊悔,听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书。”
云天高谊 明·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七回:“贱妾水冰心,多蒙公子云天高谊,从虎口救出,其洪恩大德,不啻天地父母。”清·烟霞散人《凤凰池》第五回:“向日晚生正遭歧路之泣,得遇总戎,云天高谊,解衣推食,有踰骨肉。”
探头探脑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卷:“终看他未破,时时去他那下探头探脑,心下也须疑它那下有个好处在。”
无间是非 鲁迅《文化偏至论》:“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无间是非,辄与赞和。”
檀郎谢女 唐·李贺《牡丹种曲》诗:“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袅袅娉娉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人人皆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置于死地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余味无穷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五章:“须是如我方才的样子,轻吸慢嘘,不惟安然无恙,且觉余味无穷哩!”
纸笔喉舌 鲁迅《<热风>题记》:“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又何待于纸笔喉舌的批评。”
诡诞不经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且神仙、方技,秘怪之事,书传所记,从古有之。然诡诞不经,无补世教。”
付之东流 唐 高适《封丘县》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浓抹淡妆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
意气飞扬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30回:“小柳儿唱得声情激越,意气飞扬。”
谋谟帷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
权尊势重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自己代为首相,权尊势重,朝野侧目。”
竹马之好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洒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
驷马轩车 清·方文《为陈俞公五十初度》诗:“驷马轩车易倾覆,何如野老话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