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削褒贬的成语故事

拼音bǐ xuē bāo biǎn
基本解释笔:记载。削:删改。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写错要修改时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来评文论物的好坏。也指用文字褒扬、贬斥人或事。
出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
暂未找到成语笔削褒贬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笔削褒贬)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皮开肉绽 | 元 郑廷玉《楚昭王疏者下船》:“打得皮开肉绽碎了骨头。” |
罪魁祸首 | 明 郑若庸《玉玦记 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
以点带面 | 竺可桢《一年来的综合考察》:“考虑全面布局,因此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
光阴如箭 | 唐 韦庄《关河道中》诗:“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
扯扯拽拽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求娶他,又有些媒婆扯扯拽拽扶他上车,自己不肯去。一回儿又有盗贼劫他,持刀执棍的逼勒。” |
年轻气盛 | 老舍《小型的复活》:“但是,年轻气盛,谁管这一套呢!” |
飞书走檄 | 唐·李白《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
猿穴坏山 | 汉·孔融《临终》诗:“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
九州四海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榆木脑壳 | 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
情深如海 | 明·高濂《玉簪记·词媾》:“堪爱堪爱真堪爱,鸾凤情深如海,携手上阳台,了却相思债。” |
女大须嫁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国太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 |
知生之民 |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
一锅粥 | 柯岗《逐鹿中原》第七章:“一进城就搞成了一锅粥,四处乱钻。” |
根深柢固 | 韩非《韩非子 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 |
百里之才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庞士元非百里之才。” |
地广民稀 |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
坚如磐石 | 《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作》:“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
戛釜撞瓮 |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读《骚》之文,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为戛釜撞瓮耳。” |
孤悬客寄 | 清·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彼学政者,孤悬客寄于一行省之中,守土者皆貎敬而神拒之。” |
酌古斟今 | 明·杨慎《词品·填词用韵宜谐俗》:“此词连用数韵,酌古斟今,尤妙。” |
谲怪之谈 |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康回倾地,夷羿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日,谲怪之谈也。” |
历兵秣马 | |
格不相入 |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如果专是请教别人,则各人的嗜好不同,总是格不相入的。” |
继绝存亡 | 《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