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笔寻诗的成语故事

拼音hē bǐ xún shī
基本解释呵笔:吹热气解冻笔;寻诗:寻觅诗句。形容冬日苦吟
出处唐·罗隐《雪》诗:“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暂未找到成语呵笔寻诗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呵笔寻诗)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居重驭轻 | 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故自三代、秦、汉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亲历行阵,习知武事,知居重驭轻之势。” |
鸡口牛后 |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兼程并进 | 《三国志·贾逵传》:“乃兼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 |
远害全身 | 《梁书·袁昂传》:“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 |
晴天霹雳 | 宋 杨万里《诚斋集 卷二十一 人日出游湖上》诗:“平地跳雪山,晴空下霹雳。” |
乌七八糟 | 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 四十糟中》:“可是,整个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们,都闭着眼瞎混。” |
湿肉伴干柴 | |
直言正论 |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王荆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论折之,不能胜。” |
哀思如潮 | 京剧《平原作战》第五场:“哀思如潮热泪洒,平川有边仇无涯。” |
不教而杀 |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
势欲熏心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 |
扶善惩恶 | 郭沫若《文学与社会》:“使人们明确地辨别是非,把爱与憎的感情深刻化,从而加强团结的力量,而移入扶善惩恶的行动。” |
捏手捏脚 |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捏手捏脚,直到房中,并无一人知觉。” |
弃甲丢盔 |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蒲鞭之政 | 南朝·梁·江淹《为始安王拜南兖州刺史章》:“臣职右南阳,谢蒲鞭之政。” |
盘龙之癖 | 《晋书·刘毅传》记载:刘毅小名盘龙,好赌博,每次下注达数百万。 |
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 唐·高武仲《中兴间气集》:“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 |
避阱入坑 | 汉 焦赣《易林 观之益》:“避阱入坑,忧患日生。”一本作“避井入坎”。 |
香消玉减 | 元 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则为他粉悴胭憔,端的是香消也那玉减。” |
鸾鹄在庭 | 宋·苏轼《祭张文定公文》:“寿考之余,报施亦丰。一子四孙,鸾鹄在庭,以华其终。” |
贼心不死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7章:“这伙强盗贼心不死,说不定下一步对咱会更毒。” |
鸡豚之息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驷马之家不恃鸡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图牛羊之入。” |
衾影无愧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惭,屋漏不愧。” |
罔极之恩 | 《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唐·陈子昂《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缅维罔极之恩,思崇永锡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