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缨洗耳的成语故事

拼音zhuó yīng xǐ ěr
基本解释濯缨:洗涤冠缨;洗耳:不愿与闻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洁
出处《魏书·刘献之传》:“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暂未找到成语濯缨洗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濯缨洗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死灰复燃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
兵荒马乱 |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
形而上学 | 毛泽东《矛盾论》:“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
民以食为天 | 东汉 班固《汉书 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
望而却步 | 明 徐光启《复周无逸学宪》:“且以裕蛊所为,思之痛心,望之却步。” |
任重才轻 | 三国蜀 诸葛亮《与参军掾属教》:“任重才轻,故多阙漏。” |
破家丧产 | 《元典章·刑部·听讼》:“带领无名子弟动计三五十,执把军器,勾忧平民,监锁吊打,抢夺财物,破家丧产,民甚苦之。” |
不平而鸣 | 明·瞿佑《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 |
拖浆带水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58回:“若拖浆带水,就不是汉子了。” |
紧行无善踪 | |
若合符节 | 《孟子 离娄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
小康之家 | 清 李绿园《歧路灯》:“小康之家,就看得赌具是解闷的要紧东西。” |
面目一新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
负荆请罪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朝歌夜弦 | 唐 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巫山洛浦 | 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 |
神竦心惕 | 明·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乃使人斤斤焉神竦心惕,及过荆门,谒先生祠下,又低回久已不能去。” |
还醇返朴 | 胡朴安《<中国文学史>序》:“玄宗雅尚儒术,崇实黜华,群臣亦厌虚浮,还醇返朴。” |
见好就收 | 余华《活着》:“赌场无赢家,我是见好就收,免得日后也落到你这种地步。” |
佛眼相看 | 元 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这村夫若下山去呵,我和他佛眼相看。” |
造谣生非 | 黄南丁氏《杨乃武与小白菜》第八回:“而且如今你的年纪,已是二十多了,住在这里,若再不同小大圆房,外间造谣生非的人多……说不定同我有了一手,岂不是你我二人的名誉,又将扫地。” |
远溯博索 | 明·宋濂《题〈寿昌胡氏谱〉后》:“司马迁作《史记》,远溯博索,于孔子所不敢述者,皆采而实之。” |
授人口实 | 王闿运《致丁亲家书》:“比年频致物论,四督失官,授人口实,宠反为辱。” |
薰莸错杂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一卷:“玉石不分,薰莸错杂。” |
遮地盖天 | 李季《五月端阳·打横山》:“大小据点一扫光,红军和赤卫军遮地盖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