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鼎拔山的成语故事

拼音jǔ dǐng bá shān
基本解释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出处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暂未找到成语举鼎拔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举鼎拔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心如刀割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题起来我泪似悬麻。” |
甜蜜动听 | |
观貌察色 | 《韩非子 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
迁莺出谷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回目:“符弥轩调虎离山,金秀英迁莺出谷。” |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 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
查无实据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101回:“那两个差头,白白的又发了一注子大财,只以‘查无实据’禀报县公完事。” |
我盈彼竭 | 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奉胡公叔宝》:“秦公应变,临阵电拔,锐气尽来,我盈彼竭。” |
举国一致 | 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
重气轻命 | 三国·魏·曹植《七启》:“是以雄俊之徒,交党结伦,重气轻命,感分遗身。” |
垂手可得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只除呼延灼将军赚开城门,垂手可得。” |
至诚高节 | 《魏书·儒林传·徐遵明传》:“至诚高节,堙没无闻,朝野人士,相与嗟悼。” |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 《元曲选·无名氏〈谢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难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鲁迅书信集·九0六·致赵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无论怎么小心;总不免发一点‘不妥’的议论。” |
富有天下 | 战国·赵·荀况《荀子·荣辱》:“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所同欲也。” |
翻脸无情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4回:“蒋爷听了,暗道:‘好小子,翻脸无情,这等可恶!’” |
没世不忘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所以没世不忘也。” |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
孽子孤臣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二○回:“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委得的。” |
赤地千里 | 《新五代史 唐庄宗纪上》:“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 |
不上不下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
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
浪子回头 |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浪子回头,仍不惭为君子。” |
遐迩知名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时福为中丞所宠异,故遐迩皆知其名。” |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6回:“弄得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上梢没下梢。” |
老马恋栈 | 《晋书·宣帝纪》:“驽马恋栈豆。” |
耻言人过 | 唐李华《御史中丞壁记》:“汉文好黄老,而公卿耻言人过。举盛德则仪形着矣,焉用察察缺缺以恟生人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