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下里的成语故事

拼音bā rén xià lǐ
基本解释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出处南朝 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故玉微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暂未找到成语巴人下里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巴人下里)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语不惊人 |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 明·洪楩《杨温拦路虎传》:“今见将军,乃是我恩人,却在此被劫,自当效力相助!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
时移俗易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齐俗训》:“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 |
徒子徒孙 | 《花月痕》第51回:“是夜心印沐浴更衣,召集徒子徒孙。” |
强食自爱 | 东汉·班固《汉书·匡衡传》:“专精神,近医药,强食自爱。” |
捉衿见肘 |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
训格之言 | 《孔子家语·五仪》:“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 |
恶语中伤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
青黄未接 | 宋·叶適《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城市之民,青黄未接,食于常平者十家而九。” |
买牛息戈 | 明·何景明《雁门太守行》:“太守下牛,买牛息戈。” |
气高志大 |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则为你气高志大,见是如此。” |
轩鹤冠猴 | 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
恂恂善诱 | 汉·赵壹《报皇甫规书》:“岂悟君子,自生怠倦,失恂恂善诱之德,同亡国骄惰之志,盖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
知遇之恩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
日暮途穷 | 唐 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
陈词滥调 | 萧乾《老报人馀笔 随想录》:“里面开列了记者经常使用的一些陈词滥调,诸如‘众所周知’。” |
妄口巴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么?” |
孤魂野鬼 | 钱钟书《围城》:“人家哪里有工夫梦见我们这种孤魂野鬼。” |
低首下气 | |
名山胜水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4卷:“从来天子建都之处,人杰地灵,自然名山胜水,凑着赏心乐事。” |
砥砺名行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曰:“丰砥砺名行以要世誉,而恕诞节直意,与丰殊趣。” |
聪明睿知 | 《周易·系辞》:“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
楞头楞脑 | 曹禺《原野》第二幕:“干妈,虎子傻,说话楞头楞脑,没分寸。” |
重逆无道 | 《汉书·吴王刘濞传》:“而卬(楚王刘卬)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 |
雪耻报仇 |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