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怒醒喜的成语故事

拼音zuì nù xǐng xǐ
基本解释酒醉后发怒,酒醒后欢喜。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鲁语下》:“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
暂未找到成语醉怒醒喜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醉怒醒喜)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休戚是同 | 《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
斗南一人 | 《新唐书·狄仁杰传》:“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 |
谈若悬河 | 《司勘集》:“加以谈若悬河,识同藻鉴,车骑填门,履綦沓座,狎梵侣以玄深,结胜流而觞咏。” |
有条有理 | 《尚书 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孔安国传:“如网在纲,各有条理而不乱也。” |
脱颖而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九流十家 | 汉 刘安《七略 诸子略》中把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除掉小说家,就称为九流。 |
随物赋形 | 宋·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
兵行诡道 | 先秦 孙武《孙子 计》:“兵者,诡道也。” |
穷工极变 | 明·无名氏《袁宗道传》:“时复拈笔为制举义,穷工极变。” |
了若指掌 | 《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
天姿国色 | 《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
傻头傻脑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只是我愁宝玉还是那么傻头傻脑的,这么说起来,比头里竟明白多了。' |
仗义疏财 | 元 无名氏《看钱奴》:“他父亲在日,人都叫他做钱舍,如今那小的仗义疏财,比老员外甚是不同。” |
干云蔽日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丁鸿传》:“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 |
父为子隐 | 《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千古卓识 |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第二卷:“何仲默云:‘陆诗体俳语不俳,谢则体语俱俳。’可谓千古卓识。” |
痛心伤臆 | 《后汉书 李固传》:“积敝之后,易致中兴,诚当沛然思惟善道;而论者犹云,方今之事,复同于前。臣伏从山草,痛心伤臆。” |
张灯挂彩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0回:“老两口坐在张灯挂彩棚下,吃一杯乡党庆寿酒。” |
干燥无味 | 艾芜《文学手册·怎样获得文学的工具》:“这首歌,前头三句都是平铺直叙,显得干燥无味,一加尾后一句,便格外明快生动起来。” |
牢甲利兵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当此之时,非有牢甲利兵,劲弩强冲也。” |
蹈赴汤火 | 唐·孙揆《灵应传》:“君子杀身以成仁,殉其毅烈,蹈赴汤火,旁雪不平,乃宝之志也。” |
慎终承始 | 明·刘基《春秋明经·公会》:“齐侯以治外者善谋也,慎终以承始者道也。” |
刮目相见 |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长足之进步矣。” |
简约详核 | 清 王韬《瓮牗馀谈 西儒实学》:“言舆地形质之学,则有慕维廉之《地理全志》上下编,上编纪实载时事,析论情势,尤简约详核称焉。” |
遵时养晦 | 《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