舐糠及米的成语故事

拼音shì kāng jí mǐ
基本解释舐:用舌头舔东西。舔米外的糠,一直舔到里面的米。比喻占据的地方再夺取政权。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进逼。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王濞列传》:“里语有之,‘舐糠及米。’”
舐糠及米的典故
西汉时期,各诸侯国不听中央的号令,各自为政,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汉景帝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把权力收归中央。实力最大的吴王刘濞野心勃勃地对其他诸侯国王说削减领地就像舐糠及米一样,号召其他六国起来反抗,历史上称七国之乱。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舐糠及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白头到老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小娘半老之际,风波历尽,刚好遇个老成的孤老,两下志同道合,收绳卷索,白头到老。” |
胆丧魂惊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
有志者事竟成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耿渰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赏善罚恶 | 汉·贡禹《赎罪》:“赏善罚恶,不阿亲戚。” |
雾散云披 | 汉·蔡邕《释诲》:“武夫奋略,战士讲锐,电骇风驰,雾散云披。” |
方凿圆枘 | 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
阿家阿翁 | 唐 赵璘《因话录》第一卷:“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
短小精干 | 郭沫若《由日本回来了》:“这位女士短小精干,而且说话也似乎颇懂得‘幽默’。” |
冠盖如云 | 东汉 班固《西都赋》:“英俊之域,绂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
远引深潜 | 宋·苏舜钦《答范资政书》:“某昨得罪后,都下沸腾未已,其谤皆出人情之外,而往往信而传之,自念非远引深潜,则不能快仇者之意。” |
成千论万 | 《镜花缘》第七一回:“你到女儿国酒楼戏馆去看,只怕异姓姐妹聚在一处的,还成千论万哩。” |
改容易貌 | 《庄子·德充符》:“‘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
灰心槁形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枯鱼之肆 | 庄周《庄子 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步步莲花 | 《南史·齐本纪下》:“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 |
负担舍舟 | |
独行独断 | 郭希仁《从戎纪略》:“彦彪令各营于肩章均添‘四标’字样,官长进谒皆称邱大帅,俨然以兵马都督自居,调遣布置,独行独断。” |
招军买马 | 元·无名氏《聚兽牌》第一折:“今有汉三公子刘文叔,在白水村兴兵聚义,招军买马。” |
千辛百苦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如今说一个妓家故事,虽比不得李亚仙、梁夫人恁般大才,却也在千辛百苦中熬炼过来,助夫成家。” |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 《战国策 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
不瞽不聋 |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
雄深雅健 | 《新唐书·柳宗元传》:“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 |
嫌好道歹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四:“逐日送些茶饭,嫌好道歹,且是得人憎。” |
恫瘝在抱 | 《尚书·康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 |
花锦世界 | 《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永乐爷从北平起兵靖难,迁于燕都,是为北京。只因这一迁,把个苦寒地面,变作花锦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