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樗之材的成语故事


栎樗之材

拼音lì chū zhī cái

基本解释栎:木名;樗:俗名“臭椿”。比喻无用之材或平庸无用的人。


暂未找到成语栎樗之材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栎樗之材)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横拖倒扯 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五回:“张千、李万见焦员外来问,不由分说,横拖倒扯捉进府门。”明·徐渭《英烈传》第十六回:“[也先]谁知身子一侧,侧下马来,凑巧脚镫缠住了一只脚,被马横拖倒扯。”
家和万事兴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7回:“大凡一家人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何况媳妇又没犯甚么事!”
雪窗萤火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
艺高胆大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6回:“这正是艺高人胆大。蒋爷竟不慌不忙的答道:‘实是半路出家,何必施主追问呢?’”
珞珞如石 春秋·楚·李耳《老子》:“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誉塞天下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当此时,梁君誉塞天下,属词求进之士,奉文章走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
言必有物 清·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故凡所录取,皆以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为宗。”
未可同日而语 宋·苏轼《放鹤亭记》:“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福孙荫子 元·本高明《琵琶记·五娘葬公婆》:“这坟呵,只愿得中干燥,福孙荫子也者难料;便荫得个三公,也济不得亲老。”
发奋为雄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虽处布衣而以天下为己任,此其人必能发奋为雄,卓异自立。”
揆情度理 宋 彭龟年《止堂集 祭陈克斋先生文》:“揆情度事,如鉴之明;泛酬曲应,如衡之平。”
两两三三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上卷:“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两相抵。”
金石不渝 宋·欧阳修《除许怀德制》:“享爵禄之崇高,荷宠灵之优渥,挺金石不渝之操。”
夜住晓行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9卷:“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则一日,已到临安府接官亭。”
东邻西舍 唐 戴叔伦《女耕田行》:“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推群独步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七回:“那诸葛公弹琴退敌,谢太傅围棋赌墅,名士大半专会摹调,只如今就算得江左夷吾,让他推群独步了。”
优游自适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第十卷:“城南有别墅,每良辰美景,以小车载酒,优游自适。”
一日三省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海涯天角 明·刘基《声声慢·咏愁》词:“雨冷云昏日暮,海涯天角轻衾。”
不厌求详 茅盾《蚀·追求》:“徐子材不厌求详地询问史循自杀的感觉,几次把龙飞的已经到了嘴唇边的话打了回去。”
依头顺尾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前儿我们还议论到这里,再不能依头顺尾,必有两场气生。”
绣闼雕甍 唐·王勃《滕王阁序》:“披绣闼,俯雕甍。”
三言五语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那知一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三言五语,包括不住,一时竟大为起难来。”
穷兵极武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疲弊。”
见义必为 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