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焚拯溺的成语故事

拼音jiù fén zhěng nì
基本解释焚:火灾;溺:水灾。救人于水火之中。形容紧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
出处汉 王充《论衡 自纪》:“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
暂未找到成语救焚拯溺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救焚拯溺)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鬼迷心窍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61回:“一时鬼迷心窍,后悔不及。” |
文身剪发 | 《韩诗外传》第八卷:“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文身剪发而后处焉。” |
自郐以下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自郐以下无讥焉。” |
爱势贪财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 |
刮刮杂杂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 |
安身乐业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你二人不知谁生谁死,这如何便当作安身乐业的去处?” |
天夺之魄 | 《左传·宣公十五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晋书·温峤传》:“天夺其魄,死期将至。” |
心绪如麻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
不遗馀力 | 《战国策 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
观望风色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7章:“由于黎的态度逐步软化,原属国民党的国会议员纷纷南下或者躲在六国饭店里观望风色。” |
不问不闻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
披毛求瑕 | 《北史·崔浩传》:“是以妄张贼势,披毛求疵,冀得肆心。” |
言不由衷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
放刁把滥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一回:“他父亲王砉是东京大户,专一打点衙门,擸唆结讼,放刁把滥,排陷良善,因此人都让他些个。” |
拊背扼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
耳热眼花 | 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
人心如面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
明发不寐 | 《诗·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
冰清玉粹 | 《初学记》卷十七引晋孙绰《原宪赞》:“原宪玄默,冰清玉粹。志逸九霄,身安陋术。” |
冲冠眦裂 |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息军养士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而动。” |
桀贪骜诈 | 清·薛福成《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虽其桀贪骜诈若李世忠、陈国瑞之流,苟有一节可用,必给以函牍,殷勤讽勉,奖其长而指其过,劝令痛改前非。” |
银花火树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 |
掩旗息鼓 | 《明史·流贼传·张献忠》:“献忠因得与山民市盐刍米酪,收溃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
秦女楚珠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则秦女楚珠,复在于兹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