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顾惮的成语故事

拼音wú suǒ gù dàn
基本解释见“无所顾忌”。
出处《周书·宣帝纪》:“唯自尊崇,无所顾惮;国典朝仪,率情变改。”
暂未找到成语无所顾惮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无所顾惮)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因陋就简 | 汉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
意中人 | 晋·陶潜《示周祖谢三郎》:“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
小德出入 | 《论语 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鞅鞅不乐 | 宋·洪迈《夷坚丁志·武真人》:“武真人,名元照,会稽萧山民女也……年稍长,议以妻邑之富人,既受币,照鞅鞅不乐。” |
左铅右椠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做书人左铅右椠,舌敝唇焦。” |
户枢不蠹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
见马克思 | 李栋《心心相印》:“我比老弟痴长五岁,河北沧州人氏,父亲一九六七年被‘造反派’赶去见马克思了;不久,母亲也悲伤过度,哀哀而逝。” |
百花争妍 | 冯德英《苦菜花》第六章:“尽管外面是冰天雪地,屋内却是百花争妍,春光灿烂。” |
耳目之欲 | 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
以言举人 | 汉·桓宽《盐铁论·利议》:“[文学]议论称诵,窃商赐之辞;刺讥言治,过管晏之才。心卑卿相,志小万乘。及授之政,昏乱不治。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此其所以多不称举。” |
下不来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若说外头好看,里头空虚,是我早知道的了,只是‘居移气,养移体’,一时下不来台就是了。” |
行同能偶 | 《汉书·食货志上》:“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 《南皮县志 风土志下 歌谣》:“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年年防歉,夜夜防贼。” |
拔本塞源 | 《晋书 慕容垂载记》:“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复多云。” |
破镜重归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侯》:“破镜重归,盟心不改,义实可嘉。” |
批毛求疵 | 《旧唐书·崔元综传》:“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狱,必批毛求疵,陷于重辟。” |
忐忐忑忑 |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急的俺忐忐忑忑把花言语谩支吾,当初当也波初,俺也拚的厮挺触。” |
以玉抵鹊 | 汉·桓宽《盐铁论·崇礼》:“南越以孔雀珥门户,昆山之旁以玉璞抵乌鹊。” |
慌张失措 |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卿家非时而来,慌张失措,有何事故?” |
男不与妇敌 | 清·李渔《十二楼·夺锦楼》:“得罪了边氏,使她发起性来,‘男不与妇敌’,莫说被她咒骂不好应声,就是挥上几拳,打上几掌,也只好忍痛受苦。” |
发隐擿伏 | 宋 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程给事]发隐擿伏,敏捷如神。” |
敷张扬厉 |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文之敷张而扬厉者赋之变体。” |
炙手而热 | 《明史·董传策传》:“嵩久握重权,炙手而热。” |
有形可检,有数可推 | 南朝·宋·祖冲之《辨戴法兴难新历》:“迟疾之率,非出神怪,有形可检,有数可推。” |
走马之任 | 元·马致远《青衫泪》楔子:“目今主上图治心切,不尚浮藻,将某左迁江州司马,刻日走马之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