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辙的成语故事

拼音qiān gǔ yī zhé
基本解释谓自古相同。
出处清·周亮工《书影》卷六:“后村所谓‘谄谀以求悦,揣摩以幸中’,千古一辙也。”
暂未找到成语千古一辙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千古一辙)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明辨是非 | 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 |
公公婆婆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4回:“咱们九个心里孝顺,只是不象那小蹄子嘴巧,所以公公婆婆老了,只说他好,这委屈向谁诉去?” |
哀毁骨立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
自出心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四回:“那些童生都读过前人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袭。” |
同声相求 | 唐·萧颖士《江有归舟》:“同声相求,尔后我先,安得而不问哉?” |
置身事外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
犁生骍角 | 语出《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骍,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
活到老,学到老 | 老舍《老舍短篇小说选·后记》:“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今天能看出昨天的缺欠或错误,正好鞭策自己努力学习,要求进步。” |
折节向学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 |
详详细细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只是你去请他,自然他不肯来的,所以我须详详细细写封信去,并拿救一县无辜良民的话去打动他,自然他就肯来了。” |
风风韵韵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好风风韵韵,捻捻腻腻,济济楚楚。” |
笔底超生 | 苏雪林《闲话战争 齿患》:“严冷无情的法官定了你的死罪之后,就从不会有笔底超生的事。” |
专心一意 | 《汉书·翟方进传》:“其专心一意毋贷,近医药以自持。”汉·陆贾《新语·怀虑》:“专心一意,身无境外之交,心无欹斜之虑。” |
远亲近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凡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 |
妍皮不裹痴骨 | 《晋书·慕容超载记》:“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 |
家喻户习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余以《琵琶》虽极天工人巧,终是传奇一家语。当今家喻户习,故易于动人。” |
颠颠倒倒 | 《朱子全书》卷六:“向时有一截学者贪多务得,要读《周礼》、诸史、本朝典故,一向尽要理会,得许多没紧要底工夫,少刻,自己都恁自地颠颠倒倒,没顿放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彼此夙缘,颠颠倒倒,皆非偶然也。” |
付之一笑 |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辨误三》:“以此知《义海》、《西清》寡陋,而妄为之说,可付之一笑。” |
参伍错综 | 语出《易 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
珠规玉矩 | 清·龚自珍《瑶台第一层》词附某侍卫《王孙传》:“某王孙者,家城中,珠规玉矩,不苟言笑。” |
享帚自珍 | 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
纸贵洛阳 |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
区宇一清 | 《元史·伯颜传》:“始干戈之爰及,迄文轨之会同,区宇一清,普天均庆。” |
虚船触舟 | 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水》:“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偏心之人不怒。” |
移山回海 | 《南宫词纪 题情 琥珀猫儿坠》:“移山回海,招赘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烟月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