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的成语故事


之乎者也

拼音zhī hū zhě yě

基本解释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四个助词。原指浅近的字眼或文章;现多指用文言字眼作文说话;也借指文言文。

出处宋 文莹《湘山野录》中卷:“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之乎者也的典故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之乎者也)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蝶粉蜂黄 唐·李商隐《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
大步流星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六:“他在爬犁的近边,大步流星地走着。”
严惩不贷 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有或违者,必罚不贷。”
茫然若失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民力雕弊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当武帝之时,赋役烦众,民力雕弊。”
保泰持盈 《明史 孝宗纪赞》:“孝宗儿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言过其实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日已三竿 明·王錂《春芜记·探遗》:“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诱敌深入 毛泽东《论持久战》:“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
展其骥足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盲人骑瞎马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寿满天年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二:“诸公皆生人道,为王公大人,享受天禄。寿满天年,仍还原所,以俟缘会,又复托生。”
遇难成祥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愿他诸事如意,遇难成祥。”
红颜白发 明·张伯纯《收江南·寿康对山太史》曲:“看了这红颜白发老风流,觑的那今来古往似蜉蝣。”
一鞭先着
变古易常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
以势压人 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首先要对讨论和批评的问题研究清楚,绝不能以偏概全,草木皆兵,不能以势压人,强词夺理。”
斗艳争辉 《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只趁事持夸窈窕,斗艳争辉呈面峭(俏)。”
江山之恨 唐·陈熙晋《骆侍御传》:“万里烟波,举目有江山之恨。”
隆刑峻法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统传》:“议者以为隆刑峻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
乐事劝功 西汉·戴圣《礼记·王制》:“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
小才大用 唐·白居易《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诗:“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当刑而王 《汉书 黥布传》:“少时客相之,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遗簪弊屦 《北齐书·高德政传》:“魏静帝曰:‘人念遗簪弊屦,欲与六宫别,可乎?’乃人与夫人宾御以下诀别,莫不嘘欷掩涕。”
百败不折 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百败而不折者,诚有以合于天人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