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取义的成语故事

拼音shě shēn qǔ yì
基本解释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身取义的典故
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舍身取义)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面授机宜 | 宋 苏轼《与孙子思七首》:“书四纸,并药方驰上方,须面授其秘也。” |
杀人放火 | 元 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折:“听的道杀人放火偏精细,显出我些英雄神威。”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五回:“他本是杀人放火为生的主儿,被杨元帅收伏在麾下。” |
渐入佳境 | 《晋书 文苑传 顾恺之》:“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
钻空子 |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这么两句半话跟大人都说不清楚,让小人钻空子。” |
于思于思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
无所不知 | 《列子·黄帝》:“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
稳操左券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 |
食不下咽 | 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
春色恼人 | 宋·王安石《夜直》诗:“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
自我欣赏 | 王朔《无人喝彩》:“韩丽婷端着两盘拌好的凉菜出来,放在餐桌上,自我欣赏着:‘色香还是挺勾人食欲的吧?” |
扫地无余 | 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笨秀才文》:“百王之敝,齐李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
羞与哙伍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
圆顶方趾 | 清·龚自珍《〈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彼非圆顶方趾、父母所生之民耶?” |
逢机立断 | 唐·元载《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观公之辨政,消烦解结,逢机立断。” |
弘毅宽厚 | 《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传评》:“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疬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
若出一轨 | 清·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序》:“嘉靖之季,以诗名者有后七子,李王为之冠,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 |
座无虚席 | 《晋书 王浑传》:“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
杀鸡为黍 | 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
挝耳揉腮 | 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二折:“挝耳揉腮,羞答答的半晌怎把头抬。” |
逐物不还 | 语出《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八:“流代难寤,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 |
撩火加油 | |
腼颜人世 | 《晋书 郗鉴传》:“岂可偷生屈节,腼颜天壤邪!” |
谭何容易 | 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五福》:“盖做一富人,谭何容易,必至殚心极虑者数十年。” |
优胜劣败 | 清 吴趼人《痛史》第一回:“优胜劣败,取乱侮亡,自不必说。” |
出幽升高 | 《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帝乃下诏曰:‘伦出幽升高,宠以藩傅,稽留王命,擅止道路,托疾自从,苟肆狷志。’”李贤注引《诗》:“出于幽谷,升于乔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