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之见的成语故事

拼音ér tóng zhī jiàn
基本解释见:见解。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
出处宋 苏轼《答刘沔都曹书》:“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
暂未找到成语儿童之见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儿童之见)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学而时习之 |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有去无回 | 柯岗《逐鹿中原》第11章:“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
蹑足屏息 |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似乎昏昏的睡去,他蹑足屏息的想往外走。” |
喜上眉梢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觉喜上眉梢。” |
有志之士 |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
怒猊渴骥 | 《新唐书·徐浩传》:“始,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云” |
断长续短 | 《荀子·礼论》:“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敬爱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
无伤无臭 | |
诎膝请和 |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诎膝请和。” |
孤鸾照镜 | 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罽宾王结罝峻祁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鸾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 |
搔头摸耳 |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
一步登天 | 清 李绿园《歧路灯》:“万望口角春风,我就一步登天,点了买办差,就过好日子。” |
车马填门 | 《北史 拓跋深传》:“是故馀人摄选,车马填门;及臣居边,宾游罕至。” |
山栖谷隐 | 《魏书·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
清源正本 | 《文史知识》:“对每一种文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需要客观地分析,清源正本,了解其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 |
离魂倩女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 |
相去悬殊 | |
无恶不造 | 《百喻经·诈言马死喻》:“然杀众生,加诸楚毒,妄自称善,无恶不造,如彼愚人。” |
返本还源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幺?” |
吃穿用度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他近日所见的这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 |
细不容发 | 《晋书·卫瓘传》:“焕若星陈,郁若云布。其大径寻,细不容发。” |
修短随化 | 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无明无夜 |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所以一耽了这件的滋味,定是无明无夜,抛家失业,失魂落魄,忘飧废寝的。” |
五心六意 | 汉 焦赣《易林 睽之随》:“五心六意,歧道多怪,非君本志,生我恨悔。” |
急病让夷 | 语出《国语 鲁语上》:“贤者急病而让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