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不居的成语故事

拼音biàn dòng bù jū
基本解释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
出处《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孔颖达疏:“言阴阳六爻更互变动,不恒居一体也。”
暂未找到成语变动不居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变动不居)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铁杵磨成针 | 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戛然而止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满场生旦净末,同声一个曲牌,也听不来南腔北调,只觉得如出一口。唱了几套,戛然而止。” |
等价连城 | 《梁书·儒林传·范缜》:“晋棘、荆和,等价连城,骅骝、騄骊,俱致千里。” |
词无枝叶 | 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前后著文凡一百五十二首,皆理义撮要,词无枝叶。” |
彤云密布 | 《诗经·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
乐善不倦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
袭故蹈常 | 宋·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袭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 |
学不躐等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幼者听而不问,学不躐等也。” |
谔谔以昌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安公子是自幼娇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
好高骛远 | 《宋史 道学传一 程灏》:“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
名不虚行 | 《晋书·唐彬传》:“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 |
假手旁人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本部院凡事秉公办理,从不假手旁人。” |
抱令守律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时舍,便云我能平狱。” |
捉鸡骂狗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次日,张氏晓得了,反怪媳妇做格,不去勾搭儿子干事,把一团美意,看做不良之心,捉鸡骂狗,言三语四,影射的发作了一场。” |
连鳌跨鲸 | 《列子·汤问》载:渤海之东有五山浮于海,天帝令巨鳌十五轮流负山,山始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又《文选·扬雄〈羽猎赋〉》有游猎江河湖泽,“乘巨鳞,骑京(或作鲸)鱼”的记载。 |
柔能制刚 | 《后汉书·臧宫传》:“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
跋履山川 | 《左传 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之侯。” |
老成见到 | 清 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十二出:“有理,有理!老成见到之言,句句合着鄙意。” |
急景流年 | 宋·晏殊《殊玉词》:“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 |
拈花摘草 | 元·古杭才人《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二出:“拈花摘草,风流不让柳耆卿。” |
澡慰故俗 | 宋·宋祁《成都府新建汉文翁祠堂碑》:“翁之治蜀,开学校以《诗》、《书》教人,澡慰故俗。” |
身微力薄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自惜身微力薄,不能拔之风尘,所以怜而与游。” |
临食废箸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6回:“此用之所以卧不安席,临食而废箸者也。” |
窜端匿迹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严忌》:“聊窜端而匿迹兮,嗼寂默而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