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忐忑的成语故事

拼音xīn huái tǎn tè
基本解释心神不宁的样子。指因心虛或忧虑而不能安心。
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巧娘》:“听松声谡谡,宵虫哀奏,中心忐忑,悔至如烧。”
暂未找到成语心怀忐忑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心怀忐忑)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通风报信 | 清 颐琐《黄绣球》第20回:“那掌柜的说他恶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陈府上去的通风报信,一面地保就在内看守了这掌柜的。” |
十步芳草 | 汉 刘向《说苑 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汉 王符《潜夫论 实贡》:“夫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 |
柳影花阴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心不存学海文林,梦不离柳影花阴,则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 |
贵人眼高 | 鲁迅《故乡》:“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
洁身自守 | 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她在大学时曾经恋爱过,但由于这次恋爱严重地伤害了她的心,以后她就把情丝一刀斩断,洁身自守了。” |
货赂公行 | 《魏书》:“三公倾邪,皆希世见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 |
千虑一失 | 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
照萤映雪 | 《晋书·车胤传》:“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
一事无成 | 唐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
急惊风撞着慢郎中 | 《晚清文学丛钞·瞎编奇闻》第五回:“这真是急惊风撞着慢郎中了,我家里死在床上,我如何等得急你呢?” |
出词吐气 | 宋·苏轼《送水丘秀才序》:“水丘仙夫,治六经百家说为歌诗,与扬州豪俊交游,头骨硗然,有古丈夫风。其出词吐气,亦往往惊世俗。” |
丝竹之音 | 春秋·齐·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
亡国灭种 | 清·严复《论世变之亟》:“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 |
王孙公子 | 晋 葛洪《抱朴子 崇教》:“若夫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绮纨之间。” |
损人害己 | 巴金《和读者谈<家>》:“可是封建旧家庭的环境戕害了他的生机,他只能做损人害己的事情。” |
名下无虚 |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三卷:“俨如江西景德镇所烧窑器,瑰玮可观,可谓名下无虚矣。” |
肥田沃地 |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 |
京兆画眉 | 东汉 班固《汉书 张敞传》:“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
旷日经久 | 唐·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自非天姿茂异,旷日经久,以所进业发闻于乡闾……则不可得而齿乎国学矣。” |
秦晋之缘 | 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我与你合秦晋之缘何如?” |
俯首受命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2回:“欲使悍将骄兵,俯首受命,宁非痴人说梦乎?” |
百无失一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
石缄金匮 | |
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扬去。” |
钟鼓之乐 | 汉·贾谊《论时政疏》:“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