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鳌客的成语故事

拼音diào áo kè
基本解释钓:钓钩;鳌:传说海中的大龟。比喻有豪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一钓而连六鳌。”
钓鳌客的典故
传说古代渤海东面有五座山,常随波涛浮动。上帝命15只巨鳌用头顶着,山才固定不动。龙伯国有一个人由于出门要经过这五座山,觉得十分不方便,得知其是用鳌头顶着,就用鱼饵将这鳌钓起,一连钓了六只鳌,于是这两座山就沉入大海。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钓鳌客)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金光闪闪 |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面上金光闪闪,手中雪刃辉辉。” |
坐失良机 | 清 昭槤《啸亭杂录 木果木之败》:“若不审敌势,坐失良机,使兵心至于溃败。” |
小里小气 | 欧阳山《三家巷》:“日本人总是啰啰嗦嗦,小里小气的。” |
改朝换代 |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
树欲静而风不息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 |
割鸡焉用牛刀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
克绍箕裘 | 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一锤子买卖 | 老舍《女店员》第二幕:“咱们哪,砂锅砸蒜,一锤子的买卖,我永远不再到这儿来!” |
厌故喜新 | 《问答上》:“使天地大义有所废阙,而厌故喜新,败亡相寻而不悟也。” |
以力服人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河汾门下 | 隋末大儒王通(文中子)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余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程之、薛收、温大雅等都是他的门徒,而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时称“河汾门下”。 |
讨恶翦暴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夫讨恶翦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土民之心,各知所归。” |
元凶巨恶 | |
冰肌雪肤 | 清·魏源《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序:“鼓罢复出其二子,长者九岁,冰肌雪肤,瞳翦秋水,中原未之见也。” |
芙蓉出水 | 南朝 梁 钟嵘《诗品》卷中:“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
熟人熟事 | |
播糠眯目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运》:“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武松虽是粗卤汉子,便死也不怕,还省得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并不伤犯众位,只烦高邻做个证见。” |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 | 鲁迅《两地书》:“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尔忘家,公尔忘私的气概。” |
危迫利诱 | |
楚囊之情 | 《左传·襄公十四年》:“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君子谓子囊忠……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 |
毛发不爽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二卷:“四至八到,方方凑合,求其毛发不爽难矣。” |
朋酒之会 | 《晋书·陶潜传》:“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 |
水明山秀 | 宋·张先《满江红·初春》词:“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 |
沉默不语 | 沈从文《沅陵的人》:“这是一群默默无闻沉默不语真正的战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