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名的成语故事

拼音qī shì dào míng
基本解释欺:欺骗;世人:指当时的人。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出处荀况《荀子 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
欺世盗名的典故
西晋时期,王衍精通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晋武帝的丈人杨骏慕名想把女儿嫁他。但王衍不愿攀附权贵。他自命清高,绝不谈世俗之事,更不谈钱字。后来他的女儿成了愍怀太子的妃子。宫廷发生变故,他令自己的女儿离婚,人称他是假清高。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欺世盗名)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鲜为人知 | 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后来伴着主人度过了那段漫长的鲜为人知的冷宫生活不知洒上了多少珍妃泪。” |
不容分说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9回:“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上十数下。” |
眄视指使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矣。” |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 | 《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
圆木警枕 | 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
一问三不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
贵远鄙近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香山居士》引宋·蔡宽夫《诗话》:“楚人发语之辞曰羌曰蹇,平语之辞曰些,一经屈宋采用,后世遂为佳句,但世俗常情,不能无贵远鄙近耳。” |
铢铢校量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柳柳州》:“然荣辱得失之际,铢铢校量,而自矜其达,每诗不着此意,是岂能真忘之者哉!” |
一辞同轨 | 《韩非子 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
一笑百媚 | 唐·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调虎离窠 | 明·郭勋《英烈传》第73回:“天已大明,李文忠把大队人马,径抵应昌城外安营。此是刘军师这调虎离窠之计。” |
旗开马到 |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旗开马到施骁勇,大宋英雄拱手降。” |
莫为已甚 | |
肯构肯堂 | 《尚书 大诰》:“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主屋乎?” |
相帅成风 | 宋·苏辙《龙川别志》上卷:“谏官之势,自此日横,郑公犹倾身下士以求誉,相帅成风,上以谦虚为贤,下以傲诞为高。” |
日累月积 | 《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五年》:“先帝于大臣好为形迹,小过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积,以致祸败。” |
百岁之后 | 《诗 唐风 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史记 李不韦列传》:“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 |
尺壁寸阴 | 《淮南子 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得而易失也。 |
不遑启处 | 《诗经 小雅 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汉 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匹夫百亩一室,不遑启处,无所移之也。” |
惟肖惟妙 | |
云梦闲情 |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 |
祥云瑞气 | 明·无名氏《紫微宫》第四折:“您看这祥云瑞气,晓日和风,端的是太平佳兆也呵。” |
择利行权 | 《投笔肤谈·兵机》:“惟能因机而制变,择利而行权。” |
漠不关情 | 清·林则徐《请定乡试……诸弊折》:“回思未第之先,与多士何异?乃于落卷漠不关情,设身处地,于心何忍?” |
艴然大怒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荆公看罢,艴然大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