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同辞的成语故事


不谋同辞

拼音bù móu tóng cí

基本解释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出处《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暂未找到成语不谋同辞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谋同辞)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清清楚楚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又见世南生得清清楚楚,弱不胜衣,故憨憨的只管贪看。”
干啼湿哭 《北齐书·尉景传》:“景曰:‘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干啼湿哭不听打耶!’”
大鱼吃小鱼 老舍《赵旺与荷珠》:“这样,既能显出剧情的有机发展,也增加了大鱼吃小鱼的一层阐明。”
节中长节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十出以后,皆是枝外生枝,节中长节,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问姓字,并形体面目皆可不必认矣。”
加膝坠渊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猿悲鹤怨 宋 朱熹《送籍溪胡丈赴馆供职》诗之二:“猿悲鹤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归。”
不此之图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动摇。”
横倒竖卧 《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满院横倒竖卧七长八短的一地死和尚。”
蛇蝎心肠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燔书阬儒 《汉书 地理志下》:“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吾谁与归 《国语 晋语八》:“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惊才绝艳 清·王晫《今世说·企羡》:“彭羡门惊才绝艳,词家推为独步。”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刘英初编修》:“英初本惊才绝艳,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尽。”
罪恶如山 《新唐书·吉项传》:“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
一步登天 清 李绿园《歧路灯》:“万望口角春风,我就一步登天,点了买办差,就过好日子。”
家贫如洗 元 秦简夫《剪发待宾》:“小生幼习儒业,颇读诗书,争奈家贫如洗。”
大中至正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顿足椎胸 刘立凯《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广州众捣毁日货》:“社会人心异常兴奋,甚至妇人、孺子、车夫、苦力,风元不口谈抵制,戟批痛骂,握拳怒目,顿足椎胸。”
井底蛤蟆 明 陈汝元《金莲记 弹丝》:“妾阅人多矣,皆是井底蛤蟆,未有中原麟凤。”
并肩作战 柯岗《逐鹿中原》第四章:“我们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要在中原地区并肩作战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芒鞋竹笠
穷鸟投人 《北齐书·元韶传》:“穷鸟投人,尚或矜愍,况诸王如何弃乎?”
履信思顺 《周易·系辞》:“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百折不移 明 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拭目以俟 宋·杨万里《答普州李知府》:“伏惟财幸笔櫜之除,方且拭目以俟。”
衮衣以归 唐·刘禹锡《贺门下裴相公启》:“绣斧既定,衮衣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