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五湖的成语故事

拼音sān jiāng wǔ hú
基本解释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出处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
暂未找到成语三江五湖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三江五湖)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抗尘走俗 | 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
冥思苦想 | 张东林《古城春色》第二部:“刘谊辉把烟头丢到地上,冥思苦想,搜破脑袋也想不出个十全十美的办法来。” |
划一不二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九回:“新嫂嫂连忙改口道:‘魏老格人倒是划一不二格。’” |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遗华反质 | 《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做诗〉》:“颓纲既振,品物咸秩。神道见素,遗华反质。”李善注:“华谓采章,质谓淳朴也。遗,弃也。” |
底死谩生 | 南唐 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
目光如豆 | 孙中山《行易知难》第六章:“不图彼国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国之强,尤畏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 |
瞒上不瞒下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现在是上头堂官晓得了这桩事情。不瞒老哥说:这些事情原是瞒上不瞒下,常常有的,就是家兄及兄弟也常常替人家经手。” |
鼠啮虫穿 | |
衡门深巷 | 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三折:“闲岁月衡门深巷,淡衣冠博带宽裘。” |
愚夫愚妇 | 《尚书·五子之歌》:“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
麒麟楦 | 宋·黄庭坚《山谷外集·次韵谢外舅食驴肠》诗:“忽思麒麟楦,突兀使人惊。” |
有生之年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8回:“俾臣得保蚁命,此后有生之年,莫非主上所赐,惟求格外垂怜。” |
干霄凌云 | 宋·黄榦《勉斋文集·五·林子至子字序》:“勉乎哉!行将见子干霄凌云,而为栋梁之用。” |
大山小山 | 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 |
敛容息气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83回:“面上尚微有笑容,及至到公堂,他才敛容息气。” |
倚人卢下 | |
信口胡诌 |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誓今番泼水难收,到那里问缘由,怎敢便信口胡诌?” |
东迁西徙 | 《明史西域传二·沙州卫》:“尔居沙州三十年……但当循分守职,保境睦邻,自无外患。何必东迁西徙,徒取劳瘁。” |
重张旗鼓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8回:“圣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重张旗鼓,又复上台。” |
壮夫不为 | 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
羊很狼贪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
楚囊之情 | 《左传·襄公十四年》:“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君子谓子囊忠……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 |
攀龙附骥 | 《三国志 吴志 吴主孙权传》:“此言之诚,有如大江。”裴松之注引《魏略 孙权与浩周书》:“当垂宿念,为之先后,使获攀龙附骥,永自固定。其为分惠,岂有量哉!” |
披头盖脑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四回:“夺过士兵手里的棍棒,劈头盖脸便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