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的成语故事

拼音míng fù qí shí
基本解释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出处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六卷:“身后赠谥曰‘恭’曰‘毅’,洵名副其实矣。”
暂未找到成语名副其实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名副其实)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将夺固与 | 先秦 李耳《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
姚黄魏品 | 宋·梅尧臣《次答公度》:“姚黄魏品若尽有,春色定应天下空。” |
男不对女敌 | 清·张南庄《何典》第五回缠夹二先生评:“岂知狼子野心,不惟不奉男不对女敌之古训,反欲打杀老婆。” |
红丝暗系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还不曾红丝暗系,先弄得白刃相加。” |
拽布拖麻 | 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折:“拽布拖麻,奠酒浇茶,只索浅土儿权时葬下。” |
捧心西子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西子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丑见之而美之。” |
神采飞扬 | 丁玲《梦珂》:“她居然很能够安逸的,高贵的,走过去握那少年导演的手,又用那神采飞扬的眼光去照顾一下全室的人。” |
寤寐求之 |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只轮无反 | 《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
二杆子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五章:“这些各村集中起来的‘二杆子’后生,在公社武装专干的带领下,在集市上没收农民的猪肉、粮食和一切当时禁卖的东西。” |
明知故犯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问:‘一切生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
束戈卷甲 | 《宋史·韩世忠传》:“大军至矣,亟束戈卷甲,吾能保全汝,共功名。” |
木强少文 | 章炳麟《革命之道德》:“汉祖所任用者,上自萧何、曹参,其下至于王陵、周勃、樊哙、夏侯婴之徒,大抵木强少文,不识利害。” |
殊形妙状 | 宋·周邦彦《汴都赋》:“与夫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目不给视。” |
击壤而歌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一回:“衣冠辐辏,车马喧阗,人人击壤而歌,处处笙箫而乐。” |
生拼硬凑 | 《人民日报》1957.10.29:“使得人物性格能够在浓烈的生活气息中向前发展,而没有生拼硬凑违反常情的弊病。” |
击排冒没 | 唐·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秉觚牍,焦思虑,以为论注疏说者百千人矣。攻讦很怒,以辞气相击排冒没者,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掩瑕藏疾 |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至于掩瑕藏疾,涤除疵垢,朝为寇仇,夕委心膂,虽未足希准古人,粗亦无负于新旧。” |
无地自厝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
诘戎治兵 | 《尚书 立政》:“其克诘尔戎兵。” |
百卉千葩 | 明 无名氏《紫微宫》第二折:“仲冬佳节景堪褒,百卉千葩逞艳妖。” |
一泻万里 | 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这一条浩浩荡荡的民族革命运动史的洪流,时而显现,时而潜伏,时而迂回旋绕,蓄势不前,时而急转直下,一泻万里。” |
昼伏夜动 | 《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
疾言倨色 | 《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辄跪于家庙之前,痛自督责,说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诲……直待兄弟号泣请罪,方才起身。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
惊心骇神 |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闻说,惊心骇神,渴仰之情,不离心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