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豆塞耳的成语故事


两豆塞耳

拼音liǎng dòu sāi ěr

基本解释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出处《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暂未找到成语两豆塞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两豆塞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同归于尽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杀生与夺 战国·赵·荀况《荀子·王制》:“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执法犯法
无能为役 《左传·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载歌且舞 《乐府诗集·北齐南郊乐歌·昭夏乐》:“饰牲举兽,载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灵府。”
施绯拖绿 清曹寅《呼卢歌》:“袒呼不辨王与李,施绯拖绿须眉张。”
君子成人之美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了若指掌 《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惭凫企鹤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养气》:“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
极深研几 《周易 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蒲鞭示辱 《快心编》第十回:“我若将此重棒责之,岂不是伤其肌肤,而使彼贻忧日后耶!古人有蒲鞭示辱则可矣。”
北门南牙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中宗神龙元年》:“北门南牙,同心协力。”
寻源讨本 唐·刘知畿《史通·申左》:“如二传者,记言载事,失彼菁华,寻源讨本,取诸胸臆。”
福轻命薄
电火行空 郭沫若《洪波曲》第15章:“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
舍车保帅
生米做成熟饭 明 沈受先《三元记 遣妾》:“小姐,如今生米做成熟饭了,又何必如此推阻。”
战战惶惶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百思不解 清 无名氏《葛仙翁全传》:“百思不解,五夜踌蹰,故乘隙邀君一面,以决中疑。”
官官相为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你都官官相为倚亲属,更做道国戚皇族。”
镂簋朱绂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管仲镂簋朱绂。”
语重心沉 康濯《东方红》第五章二:“孟老汉可又自自然然地一忽晃火气全消,甚至还进一步责备自己似的,哑默了半天,才又脑袋一抬,愣着两只深窝大眼,语重心沉地说。”
半死半生 汉 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喝雉呼卢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掷骰者,喝雉呼卢;善射者,穿杨贯虱。”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战国·卫·商鞅《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