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于思的成语故事


于思于思

拼音yú sī yú sī

基本解释思:同腮;于思:鬓须茂盛的样子。指胡须长而多的人。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于思于思的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和宋国发生了战争,宋军统帅华元在犒劳将士时忘记了自己的车夫羊斟。羊斟怀恨在心,驾着战车把华元送到敌营,华元被俘,后来他逃回宋国,去巡视修城墙工事,遭到民工的讥笑:“胡子满腮,于思于思,丢盔弃甲还挺神气!”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于思于思)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贯彻始终 曾朴《孽海花》第34回:“对于内学相宗各法门,尤能贯彻始终。”
有声有色 宋 汪藻《浮溪集 翠微堂记》:“其意从谓世之有声有色者,未有不争而得,亦未有不终磨灭者。”
短兵相接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挹彼注兹 《诗经·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
亡国之声 《韩非子·十过》:“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
雨后送伞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13回:“我就知道他们这五鼠五义里头,这个瘦鬼不好了,这才叫雨后送伞。”
又惊又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
先声后实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金声玉振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千载一合 《汉书 王襃贾传》:“上下俱欲,欢然交欣,千载一合,论说无疑。”
釜中游鱼 《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一传十,十传百 宋 陶彀《清异录 丧葬义疾》:“一传十,十传百,展转无穷,故号义疾。”
空口说空话 孙中山《说知难行易》:“你们广西有几百万人,不是几个人能够教得成的,也不是空口说空话可以算得事的。”
不成体统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3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无风作浪 鲁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却于‘她’字没有讽过。答曰:那是译 She 的,并非无风作浪。”
一肚子坏水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吃人不吐骨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拉拢,不能得罪。”
怆地呼天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又延两日,夫妻相继而亡,二子怆地呼天,号啕痛哭,恨不得以身代替。”
风行一时 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回:“不是弟妄下雌黄,只怕唐兄印行的《不息斋稿》,虽然风行一时,决不能望《五丁阁稿》的项背哩!”
以日为年 北周·庾信《谢赵王示新诗启》:“下风倾首,以日为年。”
翻山越水
搜奇抉怪 唐·韩愈《荆谭唱和诗序》:“志存乎《诗》、《书》、寓辞乎咏歌,往复循环,有唱斯和,搜奇抉怪,雕镂文字。”
鼍愤龙愁 宋·苏轼《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诗:“谁言万方声一概,鼍愤龙愁为余变。”
曝背食芹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杨朱》:“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又《列子·杨朱》:“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
重楼飞阁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内瑶光寺》:“在城内作光极殿,因名金墉城门为光极门,又作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
异军特起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六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