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恤民的成语故事

拼音yōu guó xù mín
基本解释恤:体恤。忧虑国事,体恤百姓。
出处汉·徐幹《中论·谴交》:“文书委于官曹,系囚积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详察其为也,非欲忧国恤民,谋道讲德也。”
暂未找到成语忧国恤民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忧国恤民)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三三两两 | 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四 娇女诗》:“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 |
脸红筋暴 | |
合眼摸象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上》:“山谷云:‘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后来学诗者,虽时有妙句,譬如合眼摸象,随所触体得一处。’” |
诡雅异俗 | 章炳麟《与人论文书》:“使奇耦之言,文章之议,日竞于世,失其所以■(木敬),而诡雅异俗者据之,斯亦非足下之所惧邪!” |
闳侈不经 | 章炳麟《訄书·平等难》:“揉曲木者,不得不过其直,恣言至其极,则以为鷇卵毛鳞,皆有佛性,其冥极亦与人等。此特其左证之义,觊以齐一四类,而闳侈不经,以至于滥,有牛鼎之意焉。” |
行侠好义 | |
面折廷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
高下在心 |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 |
韬晦之计 |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
啸傲林泉 | 晋·陶潜《饮酒》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北史·韦敻传》:“所居之宅,枕带林泉。” |
禄无常家 | 晋·挚虞《门铭》:“禄无常家,福无定门,人谋鬼谋,道在则尊。” |
细大不捐 | 唐 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
豺狼虎豹 | 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实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来个把,我们就坏了。 |
惊惶失色 | 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
冬扇夏炉 | 东汉 王充《论衡 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
形于颜色 | 宋·范祖禹《论德政》:“忧瘁泣涕,形于颜色。” |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 |
溢美之语 | 《庄子 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语,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
鱼游沸釜 | 清·南荃外史《叹老》:“傀儡儿一场热闹,依旧的鱼游沸釜,燕处危巢。” |
夜行被绣 |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
披红挂彩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随行五百军士,俱披红挂彩,入南郡买办物件。” |
终始若一 | 《荀子 礼论》:“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若一,是君子之道。” 又“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 |
弃短用长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1回:“因此制台想派一个人到外国调查调查有什么新法子,回来教给这些工匠等,他们好弃短用长。” |
丰功伟烈 | 宋·王仲旉《南都赋》:“吾之徒闻孝王之遗风旧迹,不睹大宋之丰功伟烈。” |
玉润冰清 | 宋·曾巩《荔支》诗之二:“玉润冰清不受尘,仙衣裁剪绛纱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