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的成语故事

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基本解释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处《诗经 秦风 无衣》:“与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
同仇敌忾的典故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 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 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 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 “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tong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 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 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 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 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 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kai)”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同仇敌忾)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反治其身 | |
忘乎所以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夫人倾身陪奉,忘其所以。” |
日新月异 | 宋 林景熙《霁山集》:“金碧嵯峨,日新月异,则亦不独师能之也。” |
急不择路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张鸿渐》:“张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择途;及明,困殆已极。” |
胯下蒲伏 | 宋 秦观《人材》:“将如韩信而有胯下蒲伏之辱。” |
三清四白 | |
饮泉清节 | 《晋书·良吏传·吴隐之》载:隆安中,吴为广州刺史,经石门,“有水名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吴“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抵任后,吴“清操逾厉”。 |
落月屋梁 | 唐 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
炳炳凿凿 | 《明史·海瑞等人传赞》:“而指陈时政,炳炳凿凿,鲠亮有足称者。” |
飘洋航海 | |
开诚相见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 |
同恶相救 | 《晋书·吕光载记》:“晃、穆共相唇齿,宁又同恶相救,东西交至,城外非吾之有,若是,大事去矣。” |
执法不公 | |
连明连夜 | 唐·白居易《水堂醉卧问杜三十一》诗:“那似此堂帘幕底,连明连夜碧潺湲?” |
坑儒焚书 |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荆棘载途 | 《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孔颖达疏:“言无道路可从,冒榛薮也,说其穷困之极也。” |
老鹤乘轩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闵公二年》:“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有禄位。余焉能战?’” |
称赏不已 | 《五代史平话 周史》:“讨论撰定,皆合事宜,威称赏不已。” |
以求一逞 | |
逖听遐视 | 《新唐书·选举志下》:“圣主明目达聪,逖听遐视,罪其私冒不慎举者,小加谴责,大正刑典,责成授任,谁敢不勉?” |
避其锐气 |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
乌舅金奴 | 宋·陶糓《清异录·器具》:“左右窃相谓曰:‘乌舅金奴正好作对。’” |
绣闼雕甍 | 唐·王勃《滕王阁序》:“披绣闼,俯雕甍。” |
马革盛尸 | 金·何宏中《述怀》诗:“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 |
愀然不乐 | 《荀子 修身》:“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