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绝俗的成语故事


避世绝俗

拼音bì shì jué sú

基本解释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晋书 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暂未找到成语避世绝俗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避世绝俗)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囊萤照书 《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白发千丈 唐 李白《秋浦歌》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絮絮聒聒 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河,絮絮聒聒。”
饮气吞声 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老着脸皮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5卷:“那白长吉昔日把遐叔何等奚落,及至中了,却又老着脸皮,备了厚礼也来称贺。”
一心无二 《旧唐书 张巡传》:“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
如获至珍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那薛蟠得了宝蟾,如获至珍,一概都置之不顾。”
太仓稊米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遭事制宜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世俗岁殊,时变日化,遭事制宜,因时而移,旧之非者,何可放焉!”
丧胆消魂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1回:“今日路当险处,遇此劲敌,那残兵又都是个伤弓之鸟,谁人不丧胆消魂!”
火眼金睛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
韬光隐晦 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这也与其说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观、失望而至于消极,倒宁可说是由于魏王的猜忌、残忍,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
太丘道广 《后汉书·许劭传》:“太丘道广,广则难周。”
竹苞松茂 《诗经 小雅 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百思莫解 李准《李双双》:“小王在一边,如坐针毡,百思莫解。”
避凶就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6回:“主公宜避凶就吉,不可轻举妄动。”
国富民强 汉 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奇冤极枉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0回:“四老爹道:‘小弟此番大概是奇冤极枉了。’”
白话八股 鲁迅《南腔北调 “论语一年”》:“ 说是《论语》办到一年了,语堂先生命令我做文章。这实在好像出了‘《学而》一章’的题目,叫我做一篇白话八股一样。”
煎水作冰 《三国志 魏志 高堂隆传》:“以若所为,求若所致,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赏劳罚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吾人奉命讨之,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军到处,不得扰民。赏劳罚罪,并不徇纵。”
踏破铁鞋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吕武操莽 梁启超《复金山中华会馆书》:“即不爱皇,即不爱国,亦当爱身家,其忍听吕武操莽为我写卖奴契也?”
救世济民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八回:“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
油干火尽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丁生]直赢得两人油干火尽,两人也怕起来。只得忍着性子住了,垂头丧气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