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偿失的成语故事

拼音dé bù cháng shī
基本解释所得到的补偿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
出处宋 陆游《<方德亨诗集>序》:“得不偿失,荣不盖愧。”
得不偿失的典故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占据江东六郡,他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召集群臣商议攻打夷州和琼崖有关事宜,大臣们均赞同出兵,只有右都护陆逊不赞同,他认为当前应该休养生息增强实力。孙权没采纳他的意见就出兵取胜,但整体上得不偿失。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得不偿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罄竹难书 | 《旧唐书 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从一以终 | 宋·文天祥《刘良臣母哀辞》:“呜呼,全而生这之必全而归之,从一以终兮尚得正,其何悲!” |
拨乱为治 | 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 谈故一 土鲁番表文》:“皇上拨乱为治,如月恒之无不临。” |
宝刀不老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0回:“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阵耶?’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
洗劫一空 |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五章:“他要把奇珍斋的全部存货、存料都洗劫一空,再赚回来的钱可就不是一千八百多块大洋了!” |
鸡犬不惊 | 宋 彭龟年《寿张京甲十首(其八)》:“翁见一笑大欢足,鸡犬不惊仁意多。” |
成王败寇 |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董狐。” |
不露锋铓 | |
丧家之狗 | 《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
硬骨头 | 李晓明《平原枪声》:“马英从他爹那里继承下来唯一的财产,就是这一身硬骨头,根本不吃这一套。” |
言与心违 | 《吴子·图国》:“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 |
正色直绳 | 《南史·孔休源传》:“[孔休源]迁御史中丞,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惮之。” |
不得命 | |
远引深潜 | 宋·苏舜钦《答范资政书》:“某昨得罪后,都下沸腾未已,其谤皆出人情之外,而往往信而传之,自念非远引深潜,则不能快仇者之意。” |
杀鸡抹脖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在凤姐身背后,只望着平儿‘杀鸡儿抹脖子’的使眼色,求他遮盖。” |
至德要道 | 《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
惊愚骇俗 | 清·李绂《裕州观祷雨》诗:“神或附人称马子,惊愚骇俗走相使。” |
纶音佛语 | |
莫措手足 | 《明史·杨守随传》:“天下嗷嗷,莫措手足。” |
妄言妄语 | |
横抢硬夺 | 《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你瞧他们爷儿们、娘儿们,这阵横抢硬夺的,还了得了。” |
正色危言 | 《宋史 杜衍等传论》:“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
手急眼快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原来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乱之时,……赶在哪吒脑后,着左膊上一棒打来。” |
耆儒硕望 | 《元史·崔彧传》:“宜博访南北耆儒硕望,以重此选。” |
纨袴膏粱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