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蚓惊蛇的成语故事

拼音zǒu yǐn jīng shé
基本解释蚓:蚯蚓。跑着的蚯蚓,惊走的蛇。形容矫健迅捷的笔势。
出处元·汤式《一枝花·赠明时秀》套曲:“锦绣额赠新题走蚓惊蛇,丹青帧摸巧样回莺舞鹤。”
暂未找到成语走蚓惊蛇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走蚓惊蛇)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窍不通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学而优则仕 | 《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计穷力尽 | 南朝 梁 萧绎《驰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晋熙附义,计穷力屈,反杀后主。” |
口耳相传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
构怨连兵 | 《周书·杜杲传》:“比为疆场之事,遂为仇敌,构怨连兵,略无宁岁。” |
啖指咬舌 | |
朝闻夕改 | 《晋书 周处传》:“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涂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
浮踪浪迹 | 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 |
一索得男 | 《周易 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
调神畅情 | 《北堂书钞》卷一四二引南朝·宋·徐爰《食箴》:“一日三饱,圣贤通执。奉君养亲,靡不加精。安虑润气,调神畅情。” |
望衡对宇 |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沔水》:“司马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 |
不可企及 | 唐 柳冕《答衢州郑使君》:“不可企而及之者,性也。” |
咸阳一炬 | 《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
复礼克己 | 《晋书·李充传》:“室有善言,应在千里,况乎行止,复礼克己。” |
金淘沙拣 | 清·孔尚任《桃花扇·侦戏》:“新词细写乌丝阑,都是金淘沙拣。” |
能伸能屈 | 《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
轻装简从 | 京剧《红色娘子军》:“今日常轻装简从,登门造访。” |
一言堂 |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 |
了身脱命 | 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我如今不遭王法,不受刑罚,至如我指空说慌瞒咱,这一场了身脱命亏他。” |
操奇计赢 | 清 章炳麟《读<管子>书后》:“虽闭关绝市,裹商人之足焉可也,又安得夫操奇计嬴,以成轻重之势者哉!” |
言之无罪,闻之足戒 | 清·汪琬《诗说序》:“诗独主志,所为主文谲谏,与言之无罪,闻之足戒者,其词则隐,其旨则微。” |
知微知章 |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徵》:“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 |
至再至三 | 《尚书·多方》:“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妾隔帘故邀其满引,至再至三,终不肯出。” |
肉圃酒池 | 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纣为肉圃酒池。” |
十室九匮 | 宋·欧阳修《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今高昌诛灭,威动四夷,然自王师始征,河西供役,飞米转刍,十室九匮,五年未可复。” |